&esp;&esp;“好,你且在家中照顾母亲,等候消息,三天内我自会安排妥当。”
&esp;&esp;高澄望着小男孩回去的身影,问向崔季舒:
&esp;&esp;“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esp;&esp;崔季舒连忙翻看名册,然后答道:
&esp;&esp;“徐骞。”
&esp;&esp;高澄仔细想了想,不是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esp;&esp;但六岁的小孩能有这份见识,确实少见。
&esp;&esp;高澄对崔季舒道:
&esp;&esp;“没有子嗣的英烈,由你主持寻找嗣子,兴建学舍之事我也交由你去操办,三天后,我要所有遗孤都在学舍就学。”
&esp;&esp;哪怕将来有人不愿意进学,要从军征战,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
&esp;&esp;崔季舒没有犹豫,当即领命。
&esp;&esp;他与杨愔一样,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很靠谱的,能力无需置疑。
&esp;&esp;高澄交代过后,便把这件事抛在脑后,只打算等学舍办起了,再去视察。
&esp;&esp;经过宗圣里,寺内正在上演伎乐杂戏,人声鼎沸,哪有半点佛门清净的样子。
&esp;&esp;高澄还要继续慰问之旅,分发抚恤。
&esp;&esp;四处奔波,总算将四百亲卫的抚恤尽数发放,不止视察了高隆之新建的数十座寺庙,沿途更见识到了洛阳佛学昌盛。
&esp;&esp;回到府中,高澄枕在尔朱英娥腿上,久久不能平静。
&esp;&esp;建阳里,仅有民二千余户,却设有璎珞、慈善、晖和、通觉、晖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座庙宇,而洛阳城中合计共有二百二十里。
&esp;&esp;回忆起那妇人要将抚恤供奉寺庙,换取亡夫魂魄安宁,高澄觉得有些事不能再拖延下去。
&esp;&esp;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原本一蹶不振的佛教,在北魏中后期得到迅猛发展。
&esp;&esp;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到如今太昌二年(533年),短短四十年的时间,洛阳兴建寺庙一千三百余所,僧尼不可计数。
&esp;&esp;据高澄所知,历史上高欢迁都邺城后,邺城极盛时有寺庙四千余座,而等到北齐立国,全国僧尼总计两百余万,占到人口的十分之一。
&esp;&esp;这并不是时任营构大将军,负责增筑邺城的高隆之,一人的过错。
&esp;&esp;但一想到未来会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不事生产,不纳赋税,这让一贯精打细算,小家子气的高澄血压飙升,简直快要脑溢血。
&esp;&esp;高澄也不在乎夜色已深,迫不及待地把高季式唤了过来,由他领着侍卫护送自己前往高隆之府上。
&esp;&esp;“世子深夜造访莫非有大事发生?”
&esp;&esp;高隆之亲自出府迎接,疑惑道。
&esp;&esp;“高侍中将有祸事,澄特来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