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庙子在江西南部,靠近广东。唐末五代时,地方军阀割据。&ldo;广主&rdo;就是两广的军头,是一个有名的暴虐军阀。&ldo;广主刘&rdo;不记载他的名字,因为这些人虽然独霸一方,但算不上是什么人物。当时丛林的大和尚都是政府聘的,这个广主刘准备造反,特地来看大和尚,&ldo;请树决藏否&rdo;,来问知圣和尚造反好不好。在他未到以前,知圣已经知道了,等这位广主一到,知圣两腿一盘,涅槃了,等于答复他,你如果造反,会同我一样,要死的。
这位广主问当家和尚:&ldo;和尚哪一天有病的?&rdo;&ldo;不会有病,刚刚大王还没到前,有一封信,叫我送给你看。&rdo;广主打开一看,上面写着:&ldo;人天眼目,堂中上座。&rdo;推荐云门接这个庙子。广主完全懂了,&ldo;寝兵&rdo;不造反了,同时请云门当大方丈。
现在不管这些热闹事,回转来研究,如何在心地法门上用功。
云门的教育法,开堂问众人说:&ldo;汝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汝诸方行脚,参禅问道,我且问汝,诸方参得底事,作么生试举看。&rdo;
这都是当时的白话记录,云门下面有四五百人。&ldo;于是不得已,自诵三平偈&rdo;。三平是大颠和尚的弟子,大颠在广州,是马祖的弟子,也是有名的大禅师。三平和尚是大颠和尚的首座,韩愈被贬到潮州以后,跟大颠是好朋友,每天向大颠和尚问道,大颠始终不对韩愈讲。有一次,韩愈问大颠和尚,&ldo;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rdo;,韩愈向大颠和尚请示佛法,&ldo;师良久,公罔措&rdo;,韩愈说:&ldo;师父,我还是不懂&rdo;。三平站在旁边就在禅床上敲三下,大颠和尚说:作么?三平说:&ldo;这个道理,先以定动,后以智拨&rdo;,韩愈说:我懂了,师父怎么不告诉我,倒是小师兄的话我懂了。老和尚一听,拿起棍子就打三平,为什么打他?因为对韩愈讲道理是害了他,接引韩愈须把一切道理都堵光。有学问、有思想的人不易入道,因为自己很容易拿道理来下注解,三平告诉他这两句话,韩愈自认为懂了,其实还是不对。
三平后来是大祖师,写了一首悟道偈,非常好,所以云门祖师借用。他们两个时代距离约有几十年。
云门祖师借用三平的偈子说:&ldo;即此见闻非见闻&rdo;,念了以后,看看大家都不懂,便接下去:&ldo;无余声色可呈君&rdo;,然后看看这班僧众,又不懂,自己说:&ldo;唉!有什么口头声色?&rdo;又念第三句:&ldo;个中若了全无事&rdo;,看看大家仍不懂,又说:&ldo;有什么事嘛!&rdo;又念三平的第四句:&ldo;体用何妨分不分&rdo;,大家还是不懂,他又下注解:&ldo;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rdo;停了一下,大家没有答复他,又说:&ldo;你们难道不知道,一切智智清净,懂不懂?&rdo;‐‐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
有一次,我与学生上街时,看到街上年轻男女情人搂着走,同学问我作何感想,我说: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同样的道理,不是笑话,大家不易了解的。
&ldo;师曰: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rdo;
我们打坐参禅,智慧的光、自性光明没有来,是因为有两种毛病:一是在任何一切处,眼睛前有个东西,把你障碍住了,而不自知,所以无法明心见性。
我们打起坐来,是不是面前有物?闭起眼睛,黑洞洞的,看不见,张开眼睛时,不到见闻&ldo;皆&rdo;见闻,&ldo;现前&rdo;声色可呈君了。眼睛一张开,就被外界给牵走了,做不到&ldo;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rdo;。
闭起眼睛来,眼皮就障碍住了,黑洞洞的,一片无明。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个。我们身体像桶一样,在桶里头黑洞洞的,这怎么行啊!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第一毛病。
能把身体的观念,真空得了,般若的心光才能够出来,那时才能谈得上:&ldo;体用何妨分不分&rdo;。也可以说,内外何妨分不分。这是第一点,很确实,不像他上面说法的作风。
又:&ldo;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rdo;
注意这里,有时道理上悟到一点,坐起来也比较这一点,当然还没有完全透得法空,只有一点影子。但是,注意云门的话,坐在那里,空是空,可是隐隐地,好像还有一件事未了,说是妄念,又不是,但是就有个东西在那里。不要认为自己对了,生死不能了的。
云门讲得很清楚,透得一切法空,理也到,境界也有,但是定中隐隐地,好像有个东西障碍你一样,这就是般若心光不透脱。透脱就是透出来解脱了。所谓透了,就是无内外、无障碍,解脱了。
云门很确实地告诉我们见地、修证、行愿,都要注意。又说:
&ldo;法身亦有两般病&rdo;,一念不起,清净无生,这是法身,也有两种病:
&ldo;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rdo;
得到空一点境界时,清净了,这只能讲相似于法身,近于法身。但离开这个清净境界,你就没有东西了,因此抓得牢牢的,这就是法执。法执一在,这里头就有我见,就是&ldo;己见犹存&rdo;。所以不必说&ldo;法无我&rdo;,连&ldo;人无我&rdo;也没有达到。毛病是住在法身境,守这个清净,以为究竟,出了大毛病,这就是法身病之一。
第二个法身病,&ldo;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rdo;真达到绝对的清净、空的境界,真做到了随时随地都在空境中,还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如果不守住空的境界,一念不定,就完了。没有法身,那个空的境界就跑掉了。
在座有几位老朋友,都有点心得,勉勉强强,打七用功,逼一下,有点清净,觉得满对,理也悟了。&ldo;放过即不可&rdo;,放松一点,入世一滚,事情一忙,什么都没了。自己仔细反省一下,有什么用?有什么气息?这也是大毛病。
我们看禅宗语录,常常把这些重要的地方,马马虎虎看过去了,其实这些都是宝贝。我们光看扭鼻子啦,看桃花啦,再看也悟不了道,刚才说的这些,才是重要的地方。
&ldo;垂语云: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rdo;你要找道,越找它越看不见,过一阵问大家:&ldo;作么生是诸人光明?&rdo;大家都不明白,答不出来,自己代表大家答:&ldo;厨库三门&rdo;,厨房、库房、三门外。再看看大家仍不响,又说:&ldo;好事不如无&rdo;,下座,进去了。
这是禅宗、禅堂的教育法。
再谈云门对人的教育法,有一次,云门到了江州,陈尚书请云门大师吃斋,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官位很大。他要考考云门,才见面便问:&ldo;儒书中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