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邶国之前的历史呢?
和种花家的上下五千年,可有重叠的地方?
可能是他们这些韭菜交的保证金,缓解了千夫长的眼下的困境,竟然还派了一个兵卒来为他们领路。
小兵卒一张小圆脸很是喜庆,他边走边给大家介绍着,内外古城旧址。
只可惜,用黄土夯起的古城早已风化,只留下一些墙体。
又走了几百米远,就遇到了一条河。
“过了涧河,河道左边就是函关古道了!虽然这条古道早已经废弃,之前也偶有百姓从此关道去东京的,全长约有四百里路。”
一听这条路还有人走,众人心下大定。
四百里,真心不算远!
关于这条古道,圆脸兵卒显然知道的不少。
看到大家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他,越发得意的给大伙儿卖弄起他的学识起来。
“其实,函关古道一共有三段!你们今日走的是汉函谷关。
最早的一段是先秦时期所建。那时的函谷关,北部是浊河绝壁,南部是秦岭森林。
只有中间的黄土塬上,有一个非常狭窄的裂缝可以通行。又因这条裂缝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因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六国多次组成联军攻伐先秦,但都被挡在了函谷关外。
到了西汉大一统期间,函谷关成为了东西分界线,关内是关中,关外则是关中以东的地区。
那时,人人皆以做关中人为荣。
当时的楼船将军杨仆战功赫赫,其故里安新县恰好就在关中以东。
杨将军上书武帝,希望安新之地也成为关中,帝允。
于是杨将军就自己花银子,将秦函谷关东移至三百里外的南河府安新县境内。
杨将军也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关中人。
三国时期,秦函谷关因浊河泛滥被淹没。
曹操在讨伐汉中张鲁时,命令许褚在秦函谷关东北方十里之左修建魏函谷关,用于大军运送粮食物资等用。
但因其道路狭窄不易行走,魏函谷关很快就被后人弃之不用了。
到了盛唐,浊河水位下降,露出了一条平坦通路。
盛唐百姓自不必再需要经过汉函谷关,前往关中了。
之后,雄居三秦、三晋、中州三个布政司交界要冲之地的潼关,逐渐被人发现。
因它比过去的汉函谷关更加险峻,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故而彻底取代了汉函谷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