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营垒攻防战
营垒攻防战是《木兰》里最重的武戏,西侧堂堂阵战,北侧惨烈爬城,东侧近战换命,三个方向三种风格。
电影里三个战场是同时开战,拍的时候却是逐个拍摄,这也是2000多群演就够用的主要原因。
这种战争大场面,需要在真实性与逻辑性之间谋求一种均衡,让观众既能感受到古代战场的混乱与残酷,又能一目了然地知晓交战双方的组织与秩序。
后者,也正是战争与群架的最大区别。
古代受限于科技和生产力,武器的破坏性和攻击范围都很局限,因此阵型的作用被极大地凸显。
阵而后战,一直是华国古代兵法的第一要义。
反映到古装电影里,就是开战前镜头下排列整齐的“阅兵方队”,以及铺天盖地的“箭阵”。
不过到了双方实际接战之后,森严的军阵立刻土崩瓦解,双方的组织性也荡然无存,飞速退化为港城的古惑仔大战。
背后原因简单归纳一下,不外乎以下三点。
其一,真实的古代战争,冲杀在一线的猛将不是没有,但肯定不多。
将者,将兵者也。
身为一部将领,首要职责不是砍杀多少敌军,而是统御麾下士卒,有效维持旗下军伍的组织度。
将为兵之胆,古代军史中多得是将领被杀之后所部瞬间溃散的案例。
因此,古代将领身边往往会配备亲卫部队,专门负责保卫主将的安全。
然而到了电影里,扮演将领的主角却堪称项羽复生吕布再世,个个都是冲杀在前的万人敌。
无他,角色和演员都需要高光。
而武戏里的高光,很容易被简单定义为砍人。
想要加戏?那就翻倍砍人!
主将不再坐镇后方指挥,而是亲临一线冲杀,底下士兵自然就会放羊。
其二,列阵而战,镜头下的主角就变成了普通群演,那样一来戏份会不够分。
一部电影时长就那么多,分配给武戏的部分充其量二分之一,几大段特写镜头七减八扣,留给群戏的时长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