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世界瞬间清净了
《木兰》的剪辑龟速推进。
第一轮精剪,陈一鸣没干别的,每天都在痛苦地做着选择题。
眼下这般二选一、三选一的局面,王素秋爱莫能助,只能由陈一鸣乾纲独断。
他也感受到了当初参与《情书》剪辑时伏瑞香的纠结之情,手心手背都是肉,下不去手哇。
痛,实在是太痛了!
这些天里,陈一鸣下午1点进剪辑室,一直肝到晚上10点离开,严格遵循着8小时工作制。
如果不是遵守剪辑室里不吃不喝的规矩,每天的收工时间还能再早一点。
虽然进度缓慢,但是陈一鸣认为这样可以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会剪着剪着就上头。
10天过后,第一轮精剪完成,素材时长被一举压缩至不到300分钟。
再下来的第二轮技术剪辑,陈一鸣放权给王素秋,而且也不再全程扎在剪辑室里盯着。
已经是第二次合作,王素秋的剪辑功力,陈一鸣心中有数且很有信心。
素材继续压缩至4个小时,精剪版已经初具轮廓。
再下来的第三轮精剪,就不能只是两个人闭门造车了。
音乐音效、特效镜头、空镜旁白,都需要统筹兼顾综合考量。
立项之初的剧本和分镜,遵循的是商业片的叙事节奏。
而到了剪辑阶段,还需要在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贴合观影节奏。
一部时长在150分钟以上的电影,如果节奏不佳,就会令到观众精神疲惫,忽略片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大幅削减观影体验影响口碑。
更别说《木兰》还是一部古代战争片,涉及到比较晦涩的历史背景,本就有一定的观影门槛。
虽然电影院的环境有助于观众集中注意力,但是人脑有时而穷,无法长时间处于亢奋和紧张状态。
所以商业电影都会有意识地照顾观众,让叙事节奏处于波峰波谷交错推进的正弦态,每有一个剧情高朝,随后必会进入一段慢节奏的舒缓章节,让观众得以平复情绪。
陈一鸣在编写剧本的时候,的确也是这样编排的,不过电影制作自有其不可抗力,除了网文里那些开挂的大能,世上根本不存在能对照着剧本和分镜一比一还原的剧组。
拍摄阶段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变故,改动甚至推翻原剧本的情形可谓司空见惯,最终产出的素材一定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差异。
即便陈一鸣是自编自导,也逃不开这一规律,因为电影本质上是一种集体创造的产物。
编剧和导演只能主导,无法通盘决定。
演员,摄影,灯光,武指,台前幕后的所有参与人员,都会在拍摄过程中施加主观作用,让素材相对于剧本产生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