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互动影评
8月17日下午5点,《1951》的第三场放映,在影节宫的德彪西放映厅正式结束。
《1951》参加开幕式的原班人马,在陈一鸣率领下登上舞台,与现场的众多影迷互动交流。
对于电影节的参赛影片来说,这个环节并不一定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比如就在这个影厅,上一场结束放映的高卢电影《颤栗》就被狂嘘了一通。
本地观众毫无“支持国货”的自觉,觉得不好看除了不喊“RNM退钱”,难听话一句不会少。
从现场反响来看,《1951》的观感还不错,前半段有十几个观众退场,其余的观众都坐到了最后。
陈一鸣一行人坐下之后,场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口哨声,5人只好再次起身,鼓掌鞠躬向观众致意。
在驻场翻译兼司仪的组织下,秩序终于恢复。
按照惯例,陈一鸣他们要回答3-7个问题,没人提问就回答3个(别问为啥没人问还能有3个),问的人多就回答7个。
第一个被点到的观众是一位高卢男青年,他问陈一鸣,“电影很好看,但我完全没听说过半岛战争,是导演你虚构出来的吗?”
关于两部电影的不同点,你得去问两位导演,我倒是能讲讲我自己的不同点。
以往的战争电影,特别是反映火线交战的电影,往往会倾向于采用大量直接性的爆炸、血浆、脏污来凸显反战立场、引导人物弧光。
似乎有一个,就是侦察小组里被敌人观察手击中的士兵。
小刘同学大大方方地接过话筒,用磕磕巴巴的高卢话背了一遍简历,大大迎合了本地观众的自尊心,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段一宁得意地朝陈一鸣努了努嘴,意思是你看哥们儿还有粉丝追到戛纳来呢。
《1951》与坚果影片《十四个月》、不列颠电影《利益攸关》同为3。0分,并列第三。
当天晚上,《每日银幕》正式发布了媒体评审团的第一期场刊评分,《1951》以3。0分暂时排在并列第3位。
从这个角度来讲,《1951》确实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它第一次尝试把三一律的戏剧原则跳出时间运用于空间。
虽然也有评委认为,《1951》是由长镜头拼接而成的电影,只不过拼接得更加隐蔽,但论其实质,终究不同于《夺魂索》这种彻底一镜到底的开山之作。
男青年听完翻译就愣住了,好半天才交出话筒重新落座。
如果把约束条件限定得更为严格一些,《1951》已经做到了它可以做到的极致,即引导观众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整且不停顿地游历限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