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成对自己的眼光,有着绝对的信心。
倒不是他本身看人有多准,只不过提前看过历史剧本的他,对整个历史走向有着基本的判断,对重要人物也有概念化的认识。
但人和历史又不一样。
由无数人汇聚而成的历史,或许会变得单纯直接,如同大江大河浩浩荡荡,向着大海奔流而去。
而人,则是复杂的,是多面的。
同样一个人,通常不会像历史教科书上写的那样,纯粹的伟光正,或是纯粹的阴暗邪,而是有着许多张面孔。
人,有时候就连自己都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又更何况是旁人了。
赵承成所能做的,就是把握眼前这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基本色谱。
比如史可法的刚正而优柔;
比如李成栋的利己且善变;
又如郑成功的执着和犹豫……
至少这一点,赵承成有着绝对的信心。
而其他正处在历史洪流中的人物,就未必了。
除了极少数一二人之外,其余人等不过随波逐流而已,更多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郭全安就是其中一个。
如果说,在今日之前,这位老县令对赵承成的眼光有着巨大的怀疑的话,那么今日之时,他的怀疑已然烟消云散了。
出现在他面前的郑森,也就是日后的郑成功,身材颀长、相貌堂堂,举止潇洒有度,小小年纪便少年老成,颇有几分儒将的风范,身上全然没有海盗的匪气。
他的嘴巴更是甜腻,一口一个“世伯”叫得郭全安喜笑颜开,仿佛能有这么一个“世侄”,是他一辈子的光荣。
的确如此。
郭全安才多大官儿?见过多少世面?
就是后来当了皇帝的隆武皇帝朱聿键,初次见到郑成功,也是惊为天人,当场就赐姓为“朱”。
这是何等崇高的荣誉?
以至于心高气傲的郑成功,都以“国姓爷”闻名后世。
郭全安被郑森捧得高兴,自然也没忘了赵承成。
好不容易逮到个由头,他终于把赵承成此人引了出来:“本地乃是偏僻小县,倒也没有多少出色人物。倒是有个外来的村长,很有些能耐。想必世侄也听说了,叫做赵承成的。”
“听说了。”郑森略略一弯腰,“那姓汪的盐商也提起过此人。说是他文物全才,做事不拘一格,倒是个人物。就连漕运衙门史督帅都多有赞赏。小侄倒也想见他一见。”
郑森主动要求见一见赵承成,郭全安听来颇有几分失望。
自己和这位“世侄”聊得正投机,却又要被赵承成这个煞风景的打断了,未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