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喊屋内的父子俩用饭,李氏喝掉剩余的一点就继续带着她那似乎永远也不离身的针线篮子去需要缝补的家里做工。
有时候实在没有需要缝补的,李氏就会接些洗衣服帮忙插秧的活儿。
而刘秀才不是在读书作画提字就是在教刘孝慈学书。
刘孝慈有时候会帮李氏搓洗一些简单的衣物,母子两有说有笑,满脸疲惫的李氏稍有片刻的休息。
后来被刘秀才看见,呵斥刘孝慈一番后,刘孝慈只敢在刘秀才去别村和他人探讨学术时才敢偷偷帮李氏去做些不轻的活儿。
李氏看着小小的刘孝慈,让他不用再帮忙,已经开春,春困秋乏,这么小得劳逸结合休息好了才能茁壮成长。
刘孝慈懵懵懂懂,父亲教导他要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听从安排,他便停下,抬手帮李氏把散落在耳侧的碎发别到耳后,听话地去背诵父亲留下的任务。
李氏逐渐消瘦。
一转眼,刘秀才再次去县里参加进士考举,出发前,李氏把需要的物品打包好递到刘秀才的手里。
这次她试着开口:“刘郎,这次若是再不中,便回来与我把家里的一亩田开垦了吧。”
家里是有一块地的,但荒废许久,李氏一人没有办法去重新开荒也没银两去雇佣劳力,若是种着,赶上好收成家里不会太拮据。
刘秀才不敢去注视妻子的眼睛,只把包袱接过来背着走到村口。
李氏见刘秀才闭口不谈,知道此事无果,便不再开口,把粗糙红肿的手收在身前的围裙里面,去送别自己的丈夫。
隔壁村和村里的也有三四个今天头一次去参加进士考举的,刘秀才也算老秀才,一切注意事项都烂熟于心,大家让他们结伴跟着也算相互有个照应。
村口只有些秀才的家里人和看热闹的在,随便说几句便撒手不管。
刘秀才虽表面上过得去,之后也只是和同行的人君子之交淡如水,他根本没把同行的人当回事。
等到放榜当日,刘秀才一大早就急不可耐地去看。
回来后遇到同村的人打趣,瘦高的身板挺得更直,笑着说:“刘某不才,刘某不才。”
走进院子,刘秀才没看见李氏,问在院里的刘孝慈:“你母亲呢?”
刘孝慈攥着发黄泛旧的书,说:母亲在您走后就说不舒服现在屋内躺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