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舒律心头突然略过一丝不安。她的神色太镇静,太冷酷,让他一时之间手脚发寒。他闪过身,忌惮的盯着那杯茶。
绮月突然就笑起来了。娇软的嗓音中蕴含着一抹毫不掩饰的冷漠绝情。容舒律警觉道:“你笑什么?”
他话未说完,他的手脚居然都泛起了寒意,让他无法动弹。他眼睁睁的看着绮月拍了拍手上的粉末,慢条斯理的起身。
她的声音很凉,她的眼神锐利如刀:“若不是看在你我儿时情分,你是那女人的儿子,我恨不得现在就杀了你。”
************
璇玑宫五里一岗,十里一哨,如此戒备重重的世外之地,居然让一个大病初愈、不会武功的女子给逃跑了。
慕容正大惊。他再也不能将易初寒已死、绮月重生的消息隐瞒下去了。云潇的璇玑剑已经练到了最后一层,只有几日功夫,就可以练成完整的璇玑十二层。在她听到整件事情原委的时候,整个人都崩溃了。
她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眼里没有泪水,脸上没有表情。可是她的眼神那么空洞,那么苍白,任谁看了都心生难过。
三天之后,她终于挣扎着起身,去了莲花台,看到了易初寒的尸身。
她一句话也没说,安静的握着易初寒的手坐了整整一夜。璇玑宫一众弟子心中担忧,在她身后陪坐一夜。众人都不料金鸡破晓之时,她霍然起身,举起手里的剑,就向自己的胸口刺去。
她功力深厚,这一剑刺的又狠,饶是众人一拥而上拉开了,还是留了深可见骨的伤口。她怀了必死之心,众人再不敢让她佩戴兵器,将她送到药庐里,请慕容正开了安神的方子喝下。药一喝七天,她终于不再精神恍惚,众人刚松了一口气,却发现云潇的眼睛,居然看不见了。
慕容正为她把脉,之后便摇头叹息。她心情太过忧伤,璇玑剑的力量反噬,使得她全身血气逆行,在眼部淤积,导致她双目失明。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内力比云潇还深厚的人才能化解血瘀。而云潇练就璇玑剑之后,江湖上内力比她深厚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希望再渺茫也要尝试。璇玑宫上下立刻出动一切关系,向天下高手求助。只是云潇乃是璇玑宫主,身份特殊,也不能大肆张扬。
这样一番折腾之后,众人自然没有余力注意到,某日,从后山下来一行做杂活的匠人,五大三粗的十几个人里,有一个十分瘦小;某日,从前山门路过一个身着绿衣的妙龄少女,发带上绣一颗指头大小的玛瑙石,莹然可爱,一双水眸也是活灵活现,脸上却遮着一个狰狞可怖的青铜面具,在看到山门上挂着的白布之后,十分庆幸的说道:“原来那个易宫主已经死了,琅嬛刻可是不用送给他了,万幸万幸。”
与她同行的两个男子十分听从她的话:“晴岚姑娘说的是。主上真是奇怪,为何要把最后一块琅嬛刻送给璇玑宫呢?”
那少女却秀眉一拧,怒道:“谁准你们说主上的不是?”
两个男子吓的面如土色,俯首道:“属下知错。”
晴岚冷哼一声,道:“再叫我听见议论主上,我把你们头剁下来喂狗。”
两个男子都很恭敬:“都听晴岚姑娘的。”
晴岚这才满意的点一点头,却又想起什么发怒道:“那还不赶快回去!出一趟门费了半个月,都不知道那起子狐媚子,有没有勾搭主上?”
两个男子又想笑又不敢笑,只能乖乖的跟着晴岚,策马往南边去了。
***************
早春天气尚寒,待得再过三五日才能播种。璃山镇的农民难得享受最后几日清闲的时光,纷纷涌入街头巷尾的小酒肆,买几碗最烈的烧刀子,点一两碟香干就饭。寡妇李氏的酒肆最为红火,因为不仅她自己长的俏丽,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眉清目秀的女儿。酒客们喝着酒,大声交谈着,上到近日的国家大事,下到邻里纠纷,十分热闹。
门边坐着一个衣着简单的年轻男子,长的很是清秀,隐隐还有管家子弟的高雅气质。李氏的女儿哪里见过这样好看的男子,故意的添酒加菜,在他身边走了好几遭。那男子也察觉到了,便向她一抱拳,道:“小生有件事情,想和姐姐打听。”
那姑娘又喜又羞,扭捏着问道:“官人请讲。”
“听说这璇玑宫里,有一个叫做凌寄风的少侠,我很是仰慕。听说他一年多前离开了师门,姐姐知道他最近有什么消息吗?”
那姑娘叹道:“说起凌少侠,哪个璃山镇的姑娘不知道呢!可惜,他三年前去了上京,再后来脱离师门,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我娘这铺子天天走三省九州的客人,还有江湖人士,谁也没听说过他的消息,好似凭空消失了一样。”
年轻男子的眉头皱了又皱,不再说话了。说来也是,璇玑宫那么大的势力,一年多来也没找到凌寄风的踪迹,她跟酒铺的人打听,又能有什么确切线索呢?
想把凌寄风找出来还姐姐的情,似乎很难啊。
上官绮月摸了摸自己的假胡子,决定立刻去上京找潜月旧部,叫他们打听。
过了一时,酒肆突然安静下来,只听一个喝的鼻头发红的读书人,在那里文绉绉的念:“那西梁恶贼便向我大周下了檄文,曰……咨尔周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纨绔,而恃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笑话!我堂堂大周,西梁恶贼竟敢向我们宣战,可不是瞎了眼!”
(注:以上檄文摘自《李自成檄明臣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