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唐诗三百首祥析豆瓣 > 第1章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的登塔之思与人生感悟(第1页)

第1章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的登塔之思与人生感悟(第1页)

原文: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赏析:

一、原文释义:

宝塔宛如从地下泉涌而出,孤独而高耸地矗立,直入天宫。登上塔顶,仿佛超脱了凡俗的世界,那盘旋而上的蹬道,好似盘绕在虚空之中。它如此突兀地耸立,威压着华夏大地,雄伟峻峭的姿态犹如鬼斧神工般令人惊叹。四角高耸,竟能遮蔽白日的光芒,七层的塔身直摩苍穹。向下窥视,可以用手指点那高飞的鸟雀;俯身倾听,能清晰地听到迅疾的风声。连绵起伏的群山仿若汹涌的波涛,奔腾汇聚,好似朝着东方涌去。青色的槐树排列在笔直的驰道两旁,宫殿馆舍是何等的玲珑精巧。秋色从西方悄然袭来,苍茫之色瞬间布满了整个关中大地。五陵北原之上,从古至今,一直笼罩在一片迷蒙的青色之中。那清净的佛理是可以领悟的,善缘也是我向来所尊崇的。我发誓将要辞官归隐,觉悟的大道能够给予我无穷的益处和智慧。

二、诗篇背景:

诗人岑参,身处大唐的繁华与喧嚣之中,却在内心深处怀揣着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渴望。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他与高适、薛据一同登上了慈恩寺浮图。这座高耸的佛塔,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奇迹,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和思考的起点。当时的社会,尽管繁荣昌盛,但也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压力。文人志士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奔波,心灵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此次登塔,成为了他们暂时逃离尘世喧嚣,寻求内心宁静和启示的契机。在这高耸入云的塔上,岑参俯瞰着世间万物,思绪如潮水般涌动,最终凝结成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思考的诗篇。这座慈恩寺浮图,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人间悲欢,它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诗人站在塔上,仿佛站在了历史与现实、尘世与超脱的交汇点,他的目光穿越了时空的迷雾,触及到了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三、赏析分享:

1。雄伟壮观的塔景描绘:诗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开篇,这两句以极其生动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将慈恩寺浮图那仿佛从地下喷涌而出、孤然挺立直插天宫的雄伟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涌”字,赋予了塔一种动态的生命力,仿佛它不是静态的建筑,而是有灵魂、有力量的存在;“孤高”二字,则突出了塔的独特与超凡脱俗,它独立于天地之间,高耸入云,让人望而生畏。“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进一步强调了登塔时那种超凡脱俗的感受,仿佛登上塔顶就离开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进入了一个空灵的境界。那盘旋而上的蹬道,如同蜿蜒在虚空中的巨龙,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奇妙的感觉。“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则以夸张和形象的手法,凸显了塔的巍峨壮观对整个华夏大地的震撼和威压。“突兀”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塔的突然耸立和惊人高度,“压神州”则进一步强调了其气势之雄伟,仿佛能够镇压整个大地;“峥嵘如鬼工”更是将塔的奇特形状和精湛工艺比作鬼斧神工,让人对其建造者的技艺和智慧赞叹不已。在这部分描写中,诗人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词汇,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塔的雄伟外观,更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震撼人心的美感。

2。高远辽阔的视野呈现:“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诗人从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了在塔上所见的广阔景象,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远视野。“四角碍白日”,通过描写塔的四角遮蔽了白日的光芒,侧面烘托出塔的高大宽广,让人感受到其雄伟的体量;“七层摩苍穹”,直接点明七层的塔身仿佛触摸到了苍穹,进一步强调了塔的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视觉冲击。“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则从上下两个方向拓展了视野的维度。向下窥视,能够清晰地指点高飞的鸟雀,显示出所处位置的极度高远;俯身倾听,迅疾的风声在耳边呼啸,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的风口浪尖,深刻地体会到那种居高临下的震撼和惊险。这几句诗不仅展现了塔的高大,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在塔顶所体验到的那种广阔无垠的视野和惊心动魄的感受。诗人运用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塔上的独特视角和感官体验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仿佛与诗人一同站在塔顶,俯瞰着世间万物,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人类的渺小。

3。关中大地的壮丽风光:“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诗人将目光从塔本身投向了远方的关中大地,以如椽大笔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而又细腻精美的画卷。“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将连绵起伏的群山比作汹涌澎湃的波涛,形象地表现出山脉的起伏动态和磅礴气势,同时“奔凑似朝东”又赋予了群山一种汇聚和流动的动感,仿佛它们都在朝着东方奔腾而去,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的感觉。“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则将视角转向了地面,描绘了青色的槐树整齐地排列在笔直的驰道两旁,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那精巧玲珑的宫殿馆舍,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展现出人类建筑的精美与华丽。这两句一自然一人工,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关中大地繁荣昌盛、壮丽秀美的景象,让读者在诗人的引领下,仿佛畅游在这片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人类文明的璀璨。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关中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展现出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画面,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4。深沉的人生思考与归隐之志:“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随着景色的描绘逐渐深入,诗人的思绪也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转向了内心深处的思考,由眼前的壮丽风光联想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人生的无常。“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秋色席卷关中大地的景象,给人一种苍茫、悠远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世事的无常。“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诗人的目光聚焦在五陵北原,那里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沉淀,万古以来一直笼罩在迷蒙的青色之中,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和生命的短暂。面对这历史的洪流和自然的永恒,诗人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和归宿,“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表达了他对佛教清净之理的领悟和对善缘的尊崇,认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只有通过对佛理的感悟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最后,“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毅然决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志,发誓要辞去官职,投身于对大道的追求之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无穷的智慧和精神的满足。这种归隐的决心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对人生深刻思考后的坚定选择,反映了诗人对尘世浮华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遗迹的观照,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智慧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四、深度思考:

1。现代社会中的心灵超脱追求:在如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永不停歇的漩涡之中,心灵被各种琐事和欲望所束缚,难以自拔。然而,诗人岑参在登塔时所体验到的那种超脱尘世的感受,为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当反思,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为自己的心灵开辟一片净土?或许,我们可以像诗人一样,暂时放下手中的忙碌,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山川的壮美、聆听风的声音、仰望星空的浩瀚。在那一刻,让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尘世的烦恼和压力,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些能够让心灵得到滋养的习惯,如阅读经典书籍、聆听古典音乐、练习冥想瑜伽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在内心深处建立一个宁静的角落,让我们在面对外界的喧嚣和纷扰时,依然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淡定。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坚守自己的内心信念和价值追求。只有当我们真正从内心深处实现了超脱,才能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空,过上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心灵的超脱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宁静,以更加从容和坚定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

2。自然与人文景观对人生的启示:诗中所描绘的雄伟塔景和壮丽的关中风光,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教科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在人生的道路上奔波忙碌,追逐着功名利禄和物质享受,却忽略了身边的美好风景和它们所传递的智慧。那高耸入云的慈恩寺浮图,告诉我们要有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所打倒,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奔腾不息的江河,则让我们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旅程,有高峰也有低谷,有顺流也有逆流,我们要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断前行。同时,那精巧玲珑的宫馆和繁华热闹的城市,也提醒我们人类的文明和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珍惜历史的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自然景观的四季更替和人文景观的兴衰变迁,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爱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让时光虚度,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总之,诗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从中反思自己的人生,汲取力量和智慧,以更加积极、豁达、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自然与人文景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它们不仅赋予我们美的享受,更启迪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忘关注精神的成长和心灵的滋养。

3。对归隐观念的当代反思:诗人岑参在诗中表达的归隐之志,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具有新的内涵和价值。在当今社会,归隐不再仅仅意味着远离尘世、遁入山林,而是一种对内心宁静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各种诱惑,心灵常常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此时,归隐的观念可以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学会放下过多的物质欲望和虚荣追求,回归内心的真实需求。归隐可以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留出一段独处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冥想,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找回那份被遗忘的宁静和纯真。也可以是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不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道德底线,坚守内心的原则和信仰。同时,归隐还可以体现在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上,倡导一种简单、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好的家园。总之,当代社会中的归隐观念,是一种在物质丰富与精神追求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是一种在快节奏生活中保持心灵健康和人格独立的策略,它提醒我们不要在繁华的世界中迷失自我,要时刻保持对内心深处那份宁静和自由的向往与坚守。归隐并非是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地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更加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实现内心的和谐与满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考点荟萃:

1。诗歌的写景手法:深入细致、抽丝剥茧地分析诗人如何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词汇,以及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描绘出慈恩寺浮图的雄伟壮观和关中大地的壮丽风光。探讨诗人是如何巧妙地捕捉自然景观的特点,将其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文字表达,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冲击。思考诗人在写景过程中是如何处理远近、高低、动静等关系,营造出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的画面效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到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例如,诗人在描写塔势时运用“涌出”一词,将静态的塔赋予动态的力量,使其更具生命力;在描绘群山时使用“若波涛”“奔凑”等词汇,形象地表现出山脉的动态之美。同时,通过“下窥”“俯听”等动词,巧妙地切换观察视角,增强了写景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情感的表达与转变:精心研究、用心品味诗人从最初对塔景和风光的惊叹与赞美,到随后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再到最终表达归隐之志的情感转变过程。分析诗人在不同阶段是如何运用语言、意象、节奏等诗歌元素来传达情感的变化,探讨这种情感转变是如何自然流畅地发生,又与诗歌所描绘的景色和所引用的典故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下具有怎样的独特意义,以及对后世读者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共鸣和启发。比如,诗人以雄伟的塔景引发对自然伟力的赞叹,以苍茫的秋色和迷蒙的历史遗迹触发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进而在佛理的感悟中萌生归隐之念,整个情感转变与景色描绘相互交融,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3。诗歌的结构布局:全面系统、深入透彻地研究诗歌是如何由对慈恩寺浮图的外观描写逐步展开,过渡到对周边景色的描绘,再深入到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最后归结到归隐之志的表达。探讨诗歌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是如何巧妙自然,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分析诗歌开头和结尾的呼应与对比,以及中间部分的展开和深化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构思和组织能力。例如,诗歌开头以塔的雄伟开篇,营造出震撼的氛围,中间描绘景色引发思考,最后以归隐之志作结,首尾呼应,中间内容丰富充实,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文化内涵的体现:深入挖掘、全面思考诗中所蕴含的佛教思想、历史典故、文化传统等元素,以及它们是如何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探讨佛教的净理和胜因在诗人的思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析诗人对五陵北原等历史遗迹的描写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记忆,思考这些文化内涵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对增强诗歌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比如,诗人对佛教思想的引用,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盛行以及对文人思想的渗透;对五陵北原的提及,则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历史传承的关注和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这些文化内涵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5。与其他登高诗的比较:将此诗与其他古代登高主题的诗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比分析。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个性特点、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运用的艺术手法等多个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研究这些登高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是如何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它们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和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通过比较,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登高这一主题在古代诗歌中的丰富内涵和多样表现形式,拓展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视野和欣赏角度。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杜甫的《登高》则通过沉郁悲壮的笔调抒发了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与岑参的这首诗相比,在主题、情感、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诗人在登高这一主题下的不同感悟和表达。

喜欢细析唐诗三百首请大家收藏:()细析唐诗三百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