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明报》一圈,《寻秦记》的连载没有谈成,不过张晓夜成了《明报》的专栏作家,这其实也是他一开始就谋划好的。
他可以抄的不止是小说,还有无数的散文和诗歌,比起小说来这些还要更简单得多,维持一个专栏很容易。
再说了,其实人只要一出名写什么都会有人看,除了散文诗歌,以后还可以在专栏上写写个人随笔、影评什么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怎么说也领先着这个时代三十多年,脑海里面有无数后世的金句和段子,运营好一个专栏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名和利他都需要,两者不可同时兼得那就分别去取,在《明报》上谋取名声,再去另外的地方谋求利益,最终张晓夜将《寻秦记》投给了《东方日报》。
《东方日报》在声誉上虽然比不上《明报》,但面向大众市场的定位让其销量远远领先,是目前香江销量最高的报纸。
报纸本身发行量很高,而且凭借新锐作家的头衔,加上张晓夜故意将刚刚跟《明报》签的专栏合同摆出来后《东方日报》的负责人马彦强就爽快的给了千字一百八的稿酬。
平台的最大的,稿费令人满意,这就是张晓夜和《东方日报》合作的原因。
说起来这《东方日报》也很有传奇性,这份报纸创刊于69年初,创办人是马西如、马西珍两兄弟。
这两兄弟虽然成立了报社办了报纸,但真正的生意可不是如此,马西如绰号“白粉马”,从这外号就知道这两兄弟真正干的是什么事情。
78年,这两兄弟被警方通缉后潜逃到了台湾,因为香江和台湾并没有引渡条例,所以通缉令虽然到现在也还没有撤销,不过人家依旧活得滋润,留在香江的正当事业也完全没受影响。
现在负责《东方日报》的马彦强就是马西如的儿子,也是后世女星黎恣的老公。凭着《东方日报》这样的背景,跟他们搞好关系以后说不定能够用得上。
新作品在《东方日报》开始连载,在《明报》上同时也开通了专栏,很有噱头也很夺人眼球,这两个事情又让香江沸腾了一把。
不少媒体报道的时候都提到了“明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这样一句话,而随着《寻秦记》问世后大受欢迎,张晓夜这个名字也是越来越深入人心。
一个好的平台能够对连载作品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相应的一部优秀的作品也能提高、加深平台的影响力。
就这个时代的读者而言,现代人穿越到古代这样的创意是新颖又让人无限神往的,张晓夜之前问周惠敏的问题,其实很多看了书受到启发的人都忍不住会去想。
如果自己能够穿越回到古代的话会是什么样?
利用现代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用超前的思想装了逼之后顺带着还虏获了美女芳心,每个读者看到这样的情节都会忍不住激动,换做是自己的话也行。
张晓夜修整之后,这方面的情节比原作更加突出,出了剧情依旧曲折离奇波澜壮阔之外,整体上风格轻松了不少,同时也加强了后世网文一再强调的一个点,代入感。
扎实的文笔、流畅紧凑的剧情还有满满的新鲜感,看着又爽,《寻秦记》的成功也就理所当然。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到现在梁羽生、金庸已经封笔多年,古龙也已经到了末期,武侠小说整体上已经是陷入了创作颓势,这给了《寻秦记》更大的异军突起的空间。
虽然目前在各大报纸连载的武侠小说数量并不少,但总体来看都乏善可陈,最受欢迎的也就是《布衣神相》,其作者温瑞安才刚刚在香江安顿下来。
还有就是这些作品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台湾人,温润安也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才来到香江,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四大名捕》还没有开始创作。
香江本土的作家数量不仅不多,而且影响力远远不如,扛鼎的倪诓写的并不能算是武侠小说,张晓夜的崛起闲得更加难能可贵。
换另外一个时期,他可能不会如此顺利,如今这一切就可以说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各方人士的反应中,虽然也有批评的声音,不过总体还是叫好的居多,就连金庸也亲自发文表示赞赏,这也让张晓夜的风头越发一时无两。
叫好又叫座,得益的不止是张晓夜自己,《东方日报》销量原本已经是全港第一,随着《寻秦记》登载又被拔高了一筹。
稿费到手,虽然距离大富大贵还远得很,却也已经不需要再为日常开销而头疼,张晓夜和周惠敏买了一堆东西,回去的时候周家空无一人。
周妈妈要工作,周外婆时不时也会出去走走放放风,周惠敏喊了两声没人应,拎起包裹就冲进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