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我们也可以向宋朝称臣。”杨义贞恍然道:“反正段家已经把大理之主的头衔献给了中原皇帝,我们向他们称臣,也合情合理。”说着释然一笑道:“本来,我们杨家就是输给大宋,而不是输给段家。输给中原天朝,合情合理,有啥好丢人的?”“唔……”这倒是个新思路,这样一来,杨家和段家同为宋臣,再也不君臣,杨允贤也能顺下这口气。他想一想道:“宋朝会答应么?”“肯定会答应的。”杨世铎颔首道:“这阵子,我搜集了宋朝对蛮番地区的统治方略,知道他们采取的是羁縻之法。”“鸡米之法?”杨义贞两眼发直道:“你他娘的能不拽文不?”“就是笼络控制的意思。”杨世铎苦笑道:“他们有时会怀柔,有时会用武力打压,但都是一个目的,使番部处于可控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希望看到我们内部四分五裂,而不愿看到哪一家一统江山。”“早这么说不就完了,”杨义贞啐他一口道:“这招不新鲜,咱也用。”“正是如此。权衡之术,大到君王,小到诸侯,都会用到。”杨世铎点头道:“宋朝人很需要我们,来平衡大理的局面……不是因为段氏,而是因为高家。”“高家?”“嗯。”杨世铎点点头道:“属下一直劝主公,高家一统乌族三十七部,实力已经超过整个白族。他们就算支持我们灭掉段家,也不过是借刀杀人,早晚还是会对我们下手的。”“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杨允贤烦躁的摆摆手道:“我都悔青肠子了。”“宋朝人已经在大理数月,肯定对此十分了解了。”杨世铎平静道:“这次,我白族内战,损失惨重,更加无法和乌族对抗。如果宋朝想把大理平稳的抓在手中,一定会扶持我白族的力量;如果我们能表现出诚意的话,他们非但不会再为难我们,反而会帮我们恢复实力。”顿一下道:“将来,默许我们吞并段家,也不是不可能。”这话让杨允贤颇为意动,寻思半晌,终于重重点头道:“世铎,麻烦你去一趟大理城……”“只怕大理城没用,得去缮阐府。”杨世铎道。“哦,也对。”杨允贤点点头道:“去吧,我杨家的未来,全指望你了。”“主公言重了。”杨世铎忙道:“我也是杨家人,自然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看到了?”杨允贤对儿子道:“这就是你将来的靠山,要想当好这个家主,奇迹之城(下)第二日,杨世铎打着白旗,出现在龙首关前。道明来意后,他被用吊篮接进了关中。也第一次见到了,把杨家挡在关外一百天的宋朝官员。看到那些只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杨世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一经交谈,他便没了小觑之心,不禁暗暗感叹,大宋果然是人杰地灵的天朝上国,如此出色的年轻人,在大理一个也找不出来。明白他的意图后,王韶等人自然要请示在大理城的王珪……王珪与范镇是平级,且都是钦差,还真不好说谁听说的,不过王珪有恬退之风,让他们派侍卫将杨世铎送到缮阐府去,由范父子做决定。知道事关重大,又怕半路有人加害,王韶等人让杨世铎剃了胡子,换上大宋禁卫的衣装,然后护送宋端平宋大人,去东川宋军大营汇报工作。一路无话,五日后抵达东川军营,只见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从来路远远望去,军营依山傍水。山坡下,无数赤着上身的兵卒在挖地基,这些挖好的地基沿着山梁蜿蜒而上,竟然一眼望不到边。“我的天,这是要修万里长城么?”看着这副景象连宋端平都惊讶极了。‘这哪是修兵营,这分明是在筑城。’杨世铎更是暗暗咋舌道:‘如此浩大的工程,看来宋人定然是要留下不走了……’队伍靠近了,便见一个木栅栏、鹿砦、拒马组成的传统营寨横在眼前,守备森严。亮明身份之后,卫士进去通禀。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一名参军出来相迎。“宋宣赞,大帅有请。”参军拱手相让道。一层层通传之后,宋端平带着杨世铎,来到大营参见范镇。范镇亲切的接见了他们,对杨家的态度表示了赞许,但到底答不答应,却说还得等到人齐了。再作商议。便安排了筵席款待二人,宋端平看了陪坐的一干文武,却不见陈恪的身影,不禁暗暗奇怪。又怕有什么忌讳,只好忍着不问。“肯定是想问仲方哪去了。”范镇笑道:“那家伙这些天,和几个他从内地调来的官员,就吃住在工地上,说是要规划未来的东川城。”说着苦笑道:“老夫也去凑过热闹。可实在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吃过饭,宋端平就去寨后的工地上的找陈恪,杨世铎想尽可能了解宋人,死皮赖脸要跟着。宋端平本不想让他去,但前来迎接的官员却说无妨。杨世铎便屁颠屁颠的跟着,来到了一片繁忙的工地上。他看到,工地被几条纵横交错的深灰色坚硬道路,划分成若干区域,有的区域里,是成片的石灰窑。正袅袅冒着黑烟,有的区域,则摆着上千个模具,有工匠将一担担的灰色粘稠物倾倒进去;有的区域,则摆着浇注好,待使用的长方形石板……是的,他没眼花,那些坚硬的石板,确实是用模具浇筑出来的,就像做豆腐一样。他还看到无数的滑轮、杠杆。组成的精巧器械,轻松将这些沉重的石板,运送到工地各处去,然后由工匠们,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一栋房屋的雏形很快便形成了……一路走来。杨世铎都惊叹到麻木了,到最后心里只剩一个念头,那就是天朝实在太伟大了。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汴京朝拜一番。不知不觉,来到了接近山顶的一片平地上,只见用草席搭起的凉亭下,站着几个宋朝官员,为首穿绯袍的年轻人,正是他曾经见过的大宋状元陈仲方。一看见宋端平,陈恪便大笑着迎上来,两人亲热的互相拍了拍肩膀,宋端平便把身边的杨世铎介绍给他,意思是,千万别说漏了嘴。陈恪却不以为意的笑朗声笑道:“早听说杨军师有大理第一智者之称。来得正好啊,这东川城的图纸今日定稿,快帮我们参谋参谋。”杨世铎虽然口上连称不敢,一双眼却瞪了起来。陈恪又向他们介绍自己身边的官员,那个三四十岁,身材高大的叫苏颂,字子容,官任馆阁校勘。另一位白面矮小的叫沈括字存中,原任海州沭阳知县,都是被陈恪点将,稀里糊涂跟着他南下的。起先两人还有些抵触,毕竟一个在人间天堂、一个在京城做官,日子过得都很滋润,却稀里糊涂要从军南征,换了谁都会有情绪。但是见面之后,陈恪宣布了他们的任务——贯通北盘江、红水河水道,并告诉他们工程十分有难度时,两人全都来了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