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陈恪便和小妹商量起对策来。“这件事,首先得让殿下知道,”小妹心中苦笑,但见他急得火烧火燎,也顾不上拈酸吃醋,想一想道:“问问他的意思才好行事。”“他肯定不会同意的。”陈恪淡淡道:“官家想的是。如何不打仗,过上安生日子。殿下则做梦都想灭掉西夏,收复河套,岂会让李谅祚成了自己妹夫,束手束脚?”“还是先问一下的好。”小妹道。“应该的。”陈恪点点头,又话锋一转道:“不过也不必那么老实,我又不是他的奴才。”“好吧……”小妹白他一眼道:“其实办法很简单。我大宋户婚律中有一条,曰‘同姓不婚’。”“哦……”陈恪一愣道:“怎么讲?”一个姓李、一个姓赵,这算哪门子同姓?“三哥是关心则乱。”小妹掩口笑道:“明道二年,今上封李元昊为西平夏王,赐姓赵,故李元昊其实应该叫赵元昊才对。他的儿子自然也该叫赵谅祚了。”陈恪瞪大眼,想不到问题这么容易就解决了……这一茬,当然不能由他来挑破,不过大宋朝最不缺的就是嘴炮。而且坏了赵宗绩的好事儿,他当然要设法补偿了。没过两天,‘同姓不婚说’便传遍京城,台谏的言官早就对所谓的‘和亲’大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结婚夷狄’是‘自取羞辱’,现在有了理由,自然要万炮齐鸣。奏章雪片般的飞到银台司,大大出乎赵祯的预料。他认定这是某些人不想看到赵宗绩的妹妹,成为西夏王后,对这些人挟言官自重自然气愤无比。他让人去查了记录,发现确实是明道二年,李元昊自请册封,朝廷赐姓为赵。只是后来那厮反叛,朝廷剥夺了他的赐姓,又复以李元昊相称。便让人传话说,和亲(下)宋朝边境重镇大顺城,已经被西夏人团团围住半月有余。这座城池修建于当年两国激战时期,由那位万世圣贤范文正修建而成。后世有许多人质疑范仲淹,认为这个号称宋朝三百年间最了不起的人,在西北担任边帅四五年间,就没主动出击过一次,能获得那么大的名声,纯属政治机器的宣传需要。但事实上,盛名之下无虚士,范仲淹对抵抗西夏的贡献,是任何人也无法比拟的——从庆历议和之后,西夏再不能像以往一样,肆无忌惮的侵略大宋的领土,皆拜他定下的方略所赐。那就是范公力主的、西夏人在北宋年间最大的噩梦——宋朝的修寨工程。范仲淹清醒的认识到,宋朝军队缺乏与夏军决战于野的能力,只能采取主动防御战略,即所谓的‘攻中有防,防中带攻。’具体化起来,就是修砦——用一个个堡垒营寨,连成一条层次分明、相互呼应的防线,使西夏人想要侵略,就必须面对他们最不擅长的攻城作战。而且必须逐个攻克、扫清通道后,方能入侵。这下捏住了以骑兵为主,靠机动性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西夏人的命门。而且范仲淹他们还不满足于境内防御,在将西北四路连成一片后,又一步步向西夏境内扩建,每建成一处堡垒,就形成了攻防一体的战斗体系。就一步步地蚕食掉了西夏的国土。可以说,宋朝人修建的营寨。就像一把匕首,一点点刺入西夏人的领土。而大顺城便是这把匕首的锋刃。它修建的位置再往西北方前进一点点,就是西夏的后桥寨——在宋夏战争初期,保安军、承平砦之战中,李元昊之所以紧急退兵,就是因为他的后路,后桥寨被宋军洗劫。大顺城修建成功。便意味着宋朝将匕首抵到了党项人的后腰上,让元昊大为忌惮,不敢再轻举妄动。说起这座城池的修建,也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一年的早春二月。范仲淹突然召集庆州众将,集合队伍,跟他出城巡逻。这是很正常的,毕竟范仲淹再仁爱止杀,日常的巡逻还是必须的。但是这次走得远了些,一路向东北方向行进,过了两国边境还没停下来,有将领好心提醒范帅道:“咱们是不是走过了?”却只换来范仲淹一个白眼。又走了好阵子,彻底进入敌占区后,宋军官兵才惊奇的发现。范仲淹的公子范纯佑,和蕃将赵明各带人马,守着小山一样高的砖石土木。他们立刻明白了自己的使命!范公麾下的兵,打仗可能不在行,但都是一流的泥瓦匠……不信你看庆州境内那密密麻麻的营寨,一个个结实坚固、功能齐全,易守难攻、格局合理。那全都是他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