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有一次,丘尔巴诺夫到中亚地区的一个州去“检查”政府救灾工作,
在该州州委第一书记卡里莫夫陪同下来到加兹利镇的一家商店里。店里的顾
客虽不知他是何许人也,但从他的言谈举止判断准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
纷纷向他诉说这儿商品短缺,严重影响老百姓日常生活。离开现场,丘尔巴
诺夫装出一副气愤的样子,威胁卡里莫夫:“我要向中央报告这个严重问题。”
卡里莫夫一听慌了手脚,赶紧哀求丘尔巴诺夫手下留情。当天晚上,州委州
政府举行盛大宴会款待丘尔巴诺夫,并在宴会结束之际由卡里莫夫亲自向丘
尔巴诺夫塞上了一个装有一万卢布的信封。丘尔巴诺夫这才绽露笑容,转怒
为喜,答应那件事就到此为止,不再追究。
就这样,丘尔巴诺夫每到一地,几乎都要施用一番这种化权势为金钱的
把戏,结果是屡试不爽,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更令人发指的是,作为打击犯罪活动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丘尔巴诺夫竟
然为了一己之私利,视党纪国法于不顾,自觉地充当了某些犯罪集团的直接
庇护者。
在地处中亚的乌兹别克共和国,从70年代起到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一
个庞大而有组织的贪污盗窃集团,其首要分子就是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
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拉希多夫。在这儿,上自共和国党中央书记、部
长会议主席,下至工厂厂长、商场经理,各级各部门几乎是无人不行贿受贿,
无人不贪污盗窃。这些人利用权势上下勾结,串通一气,把堂堂办公室变成
了权钱物交易的肮脏场所,以至于在乌兹别克流传着一个公开的秘密:离开
贿赂就一事无成。官职、党证、住房、奖章、文凭,乃至主席团席位,都可
以变成买卖的商品。
对乌兹别克乌烟瘴气的内幕丑剧,苏联内务部早有所耳闻,所以就派遣
第一副部长专程前往摸底调查。对于丘尔巴诺夫的大驾光临,拉希多夫集团
一开始深为惊慌,但不久就释然放心了,因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暗中了解到,
这位“驸马爷”原来也是个贪图钱财的好酒之徒,于是他们决定“对症下药”,
不惜重金进行腐蚀拉拢。
丘尔巴诺夫刚到达共和国首府塔什干,拉希多夫等高层领导就倾巢而
动,以欢迎国宾的规格为这位“钦差大臣”设宴洗尘。美酒佳酿,山珍海味,
觥等交错,连吹带捧,把深爱杯中之物的丘尔巴诺夫灌得酩酊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