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宏杰两年间也常常以&ldo;恒&rdo;相勉,一起学这个学那个,想着能像老曾说的,朋友之间互相箴规彼此挟持,甚至开个专门的学习博客相互监督,一上来都很兴奋,恨不得大步往前,到现在相当一部分都放弃了,这个字是真难,难怪老曾说:&ldo;用功所以无恒者,皆助长之念害之也,此事绝不是疲软人所能胜,须是刚猛,用血战功夫,断不可弱。&rdo;
没有这个,靠强烈的目的性,靠一时兴起,很快就放弃了。
惭愧中理解老曾说的,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除此无他途。
九
看完宏杰的书稿,我问他:&ldo;你想过吗?为什么你从朱元璋写到了曾国藩?&rdo;
他想想说:&ldo;没有。&rdo;
我说:&ldo;也许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rdo;
一旦走上这条道路,路就永远没有尽头。在这条路上,种下的每一棵树,也许深深植下,却被连根拔起,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就像老曾一直说人想要有所树立,必须从不妄求人知开始,&ldo;但问耕耘,莫问收获&rdo;,至于结果如何,他写信给好友郭嵩焘,说:我曾经把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都放在&ldo;运气&rdo;这一&ldo;囊&rdo;之中,久而弥信。
这也算是命吧,以至于他半玩笑半认真地让人在他死后,在墓前刻上&ldo;不信书,信运气&rdo;。
这话里有无限心酸。
老曾当年是好名之人,把自己的清誉放在性命之上,爱惜之极,后来明白&ldo;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rdo;。
体制内的改良者,大都经历过这样的处境,像蔡元培说的锅里的小鱼,&ldo;两边煎&rdo;,政府觉得你不忠诚,老百姓觉得你是走狗,保守者觉得你动摇根基,激进者觉得你迟滞迂缓,总是两边都骂你,什么好也落不着。
临终前两年,处理天津教案,原本以他为荣的湖南同乡,视他为奇耻大辱。在北京的湖南会馆,不仅他的&ldo;官爵匾额……悉被击毁&rdo;,就连他的名籍也被削去。一个举子写了一副对联:&ldo;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rdo;
老曾只能横下一条心:&ldo;但令大局不致从此决裂,即为厚幸;一身丛毁,实由智浅不能两全,亦遂不复置辩。&rdo;
百年来,对他的毁誉都很极端,他被认为是完人,也被认为是卖国贼,被认为是圣徒,也被认为是刽子手。
真与伪是大敌,真却永远两拳空空,无所依恃。
但这个湖南人明知不可,仍以一身霸蛮之气而为之。&ldo;吾辈自尽之道,则与&lso;运气&rso;血战一博,赌乾坤于俄顷,校殿最于锱铢。终不令&lso;囊&rso;独胜而吾独败&rdo;。
老头儿长相朴拙如农夫,一辈子俭苦无已,随手一只青藤箱子,身上的长袍上有油渍,没有任何精英面目,视之甚至让时人轻贱。但就靠一根穷骨头,养活的这一点春意思,却能在中国大地上渐流渐广,代代都有中国人,如梁启超那样,从他身上得到建设之力,&ldo;为之不已,将有可时,若其不为,则天下事固无一可也&rdo;。
曾国藩形容过这种力量,&ldo;风之为物&rdo;,试图把握它时,像是空无一物,试图钳制它时,像是很容易衰落,但是&ldo;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rdo;。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