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华档案馆所藏《研究院纪事》称,1927年6月,清华学校评议会在讨论李济函询其下年度待遇问题时,议决:&ldo;如毕士博方面仍续约,则本校继续聘李济为研究院讲师;如毕士博方面不续约,则本校聘李济为大学部教授。结果毕士博继续聘李济与之一同进行考古发掘,李济下年度仍任研究院讲师。&rdo;
关于这段公案,李济之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光谟后来有一补充推断:&ldo;可能李济教的是人类学、考古学,不被人们视为&lso;国学&rso;,登不上大雅之堂;再则‐‐这一点或许最关紧要,李济受聘入国学院时,年龄尚不足二十九岁,太不够&lso;大师&rso;的身价了。当时的助教和第一、二两届研究生里,比李济年长好几岁的也不乏其人。尽管如此,他确是货真价实的导师,也是第一位以特约讲师身份任研究生导师的,这是有官方文件为证的。对此,季羡林教授在1992年主持纪念赵元任先生百岁诞辰的座谈会的发言中明确提到,&ldo;成立时的导师应是五位,其中李济之先生当时的职称是讲师,但他属于五位导师之一。&rdo;李光谟在分析了几乎与孙敦恒所述清华的聘任制度之后,又说&ldo;看来,清华国学研究院终其&lso;一生&rso;(四年之久),也仅仅在第一批导师中有四位是教授衔的,称他们为&lso;四大&rso;,也的确是实至名归。&rdo;(李光谟《&ldo;好像刚出笼的包子&rdo;‐‐记李济二进清华园》,载《永远的清华园‐‐清华子弟眼中的父辈》,北京出版社2000年出版)。
或许,这便是李济没有被后世誉为&ldo;五大&rdo;之一,而只称&ldo;五位&rdo;之一的缘由和内情吧。当然,那时的李济并不知道日后会为&ldo;几大&rdo;问题产生如此繁乱的纠葛与争论,他只是带着自己的兴趣与志向满怀激情地走进了清华园。
[48]袁复礼(1893‐1987),字希渊,河北徐水人。1915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伯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10月回国后,入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在此期间,随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参加了河南&ldo;仰韶文化&rdo;的考古发掘。1923年5月至1924年8月,在甘肃作地质调查,对中国石炭纪地层划分和古地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与李济赴山西省西阴村遗址发掘。1927-1932年,袁作为成员之一参加了由中、瑞双方合作组成的&ldo;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rdo;到西北考察,并任中方代理团长3年(瑞典方面团长是斯文赫定)。在长达5年的蒙新地质考察中,全靠骑马、步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928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大龙口首次发现了水龙兽、二齿兽和袁氏阔口龙等三叠纪爬行动物化石,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称赞,为此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ldo;北极星勋章&rdo;。1932年,参加创办了清华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1937年后,在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为中国地貌和第四季地质学的创始人。
[49]就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事宜,毕士博代表弗利尔艺术馆,曹云祥代表清华学校共同商订如下协议:
(一)考古团由清华研究院组织;
(二)考古团的经费大部分由弗利尔艺术馆承担;
(三)报告用中文英文两份:英文归弗利尔艺术馆出版,中文归清华研究院出版;
(四)所得古物归中国各处地方博物馆,或暂存清华学校研究院,俟中国国立博物馆成立后永久保存。&rdo;(见清华国学研究院档案)
[50]张光直《对李济之先生考古学研究的一些看法》,载《李济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系列活动》(资料),李光谟编,手稿1996年6月。
[51]《安阳》,李济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52、53、54、71、73、74、78]《梁启超年谱长编初稿》,丁文江、赵丰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55]此次茶话会没有吴宓在座的原因,是由于吴已辞研究院主任之职,由梅贻琦兼理。吴宓辞研究院主任之职,情形颇为复杂,但总体而言是清华的吴宓一派与教务长张彭春意见不合,相互倾轧导致的。当时的张彭春与胡适、赵元任等庚款二届留美同学往来密切,与学衡派成员或支持学衡派者则成对立状态,想当初吴宓进清华乃学校正急需人才之时,且是曹云祥校长一手促成,作为教务长的张彭春与&ldo;暴得大名&rdo;的胡适都不好从中作梗,于是乃有了吴宓顺利到来并成为研究院主任的机缘。但自吴主持研究院工作后,情形就变得复杂微妙起来。在校长曹云祥行将出国之时,荐张以自代,因长期在校政施教方面不合,吴宓和张彭春彻底决裂,成为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由于派系的成见,吴与胡适、赵元任的关系也越来越生硬。当时深受校长曹云祥器重的张彭春,正在青云直向,一飞冲天之际,并不把吴宓放在眼里,并认为吴宓的为人为学是不值一提的,在人前人后很不应该地表露出轻视意味,这一点从吴宓日记中可以看出。1925年10月22日,吴宓初任国学研究院主任不久,正在志得意满之际,受邀为清华普通科学生作&ldo;文学研究法&rdo;讲演,万没想到的是,讲完之后,却被张彭春借机当场讽刺戏弄了一顿。为此,吴觉得自己&ldo;空疏虚浮,毫无预备,殊自愧惭。张仲述结束之词,颇含讥讪之意。宓深自悲苦。缘宓近兼理事务,大妨读书作文,学问日荒,实为大忧。即无外界之刺激,亦决当努力用功为学。勉之勉之。勿忘此日之苦痛也&rdo;。言辞中见出吴宓的书生本色,也透出他处境的尴尬与内心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