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梦还楚留香 >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六十四(第1页)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六十四(第1页)

湖北省文化厅厅长蒋昌忠说,于2001年4月至当年底发掘的梁庄王墓,是梁庄王与王妃魏氏的合葬墓。梁庄王系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土旁加自),1441年病死后安葬。10年后,王妃魏氏过世,与梁庄王合葬。

梁庄王墓出土的随葬品中,金、银、玉器和珠饰珠宝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仅金器的重量就达10余公斤,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

随葬品中的王妃封册、女性饰物“缠臂金”等在已发掘的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例,而嵌宝金冠顶、“鹘捕鹅”造型玉饰、金佛像、金锭、金银质容器、金、银、玉质首饰、腰带和佩饰等也相当珍贵。嵌宝金冠顶中最大的一件高4。8厘米,直径5。2厘米,重41。1克,顶端嵌一颗浅黄色透明宝石,冠面作八瓣花形,嵌八颗红、蓝、绿各色的宝石,亮丽多彩。“缠臂金”用宽0。7厘米、厚0。1厘米的金带条缠绕12圈而成,各长12。5厘米,分别重295。5和292。5克。

梁庄王墓原地面上建有茔园和地面建筑,现茔园只残存部分基址,建筑则早已被毁无存,只留有砖、瓦痕迹。墓室建在一座小山坡上,南北向,内呈“中”字形,为崖洞砖室墓。墓室分为前、后室,室内铺一层起防潮作用的石灰。锡冥器、铜、铁器等出自前室,王、妃的棺床以及主要的金、银、玉、珠宝器等均出自后室。

梁庄王墓所在的钟祥市距武汉200余公里,地处长江与汉江之间的江汉平原,战国时是楚国的陪都,享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在明朝嘉靖年间,钟祥成为当时与北京、南京齐名的全国三大直属藩府。

专家说,明梁庄王墓的发掘为明代历史、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课题,该项目现已申报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古代乘船按水位收船资

渡资摩崖石刻位于澳江古码头一黑页岩岩石上,每个字径约3。5厘米—5厘米,虽然有近200年历史,但字迹还依稀可见:“舟楫之利,本以通往来,近因子侄纷更多事,兹众等公议,定:澳水安流一文,满牛皮石二文;大水难渡,听其对约甘愿,公定如此,倘有违者,就近闻知,众等自当督责,决不宽恕,许家众等谨白。”

“这是清嘉庆年间澳江古渠对渡的收费标准,类似于现在的‘乡规民约’及价格表。”市文物普查小组成员吴艺娟告诉记者,从石刻上的字样来看,应该是按照水位来收取船资,“比如说江水水位上涨时,船家危险增加,就要加倍收费。”

码头曾连接湖头和刺桐港

“沿江而上就是湖头,顺江而下就是刺桐港。”吴艺娟介绍说,湖头在古代是泉州乃至南方的一个经济重镇,内陆的木炭、茶叶、瓷器、木材等土特产通过水路顺流而下,再经过刺桐港销往世界各地。而大批布匹、药材、盐巴等也经泉州销往内地。澳江古码头正好位于这个当时非常繁忙的水运通道上。

“当时泉州最大的交易市场就在湖头。”湖头文化站的李绍清站长告诉记者,从北宋至清朝时期,泉州的水路可以直通湖头,湖头因此成立一个连接沿海与内陆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当时湖头繁荣程度堪比泉州,被称之为‘小泉州’。”李站长介绍说,古时湖头是永安、大田、德化、永春等通海的中转站,各地的客商云集。

郑和曾到湖头招募水手

根据史料记载,三宝太监郑和曾多次来泉州,并去过湖头招募水手,吴艺娟介绍说,郑和的亲随邓回就是郑和亲自到湖头招募的。邓回是有资料明确记载跟随郑和下西洋的泉州人。在湖头发现的《邓氏族谱》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另外,湖头也有一个专门祭祀郑和的“大使宫”。

吴艺娟还告诉记者,澳江古码头附近,有一座蒲氏墓,估计是元代泉州市舶司蒲寿庚的后人,而蒲氏是阿拉伯人后裔。安溪现在还有一条巷以蒲氏命名,“这方摩崖石刻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日前,江西省泰和县考古人员发现一块566年前明朝的古碑刻。古碑为青石质,高1。5米,宽0。6米,碑文由明朝翰林侍讲学士奉训大夫兼修国史曾鹤龄撰,翰林侍讲学士奉直大夫同知制诰陈循书,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兼侍书陈南云篆刻。

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介绍说,这块古碑刻留下了泰和县明朝两名状元陈循、曾鹤龄的文章及书法真迹,非常珍贵。碑文《报育祠碑铭》记载了时为明朝南阳县令的李桓圭,为报答其养父母王效先夫妇的养育、教育之恩,在李氏宗祠旁建一座报育祠供奉养父母,特立此碑要李氏后人铭记世恩,永承孝道。

李下村村民李蔚起说,村民最近在修缮报育祠时,在报育祠的废墟里发现这块石碑。

在封建社会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过程中,泰和县共有3名状元。陈循是泰和县澄江镇城东人,明永乐十三年状元及第,成为泰和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仅隔六年后,澄江镇西门村的曾鹤龄再次殿试夺魁状元及第。

滨河大道工地发现家族墓地

时间追溯到今年春节期间。滨河大道施工正在紧张进行中。在施工现场,突然发现一方上下扣合的墓志。当地群众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市文物管理部门。

经过前期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考古队员发现这是一个家族墓地,并根据挖出的这块墓志和李氏族谱而认定这里是明代指挥使李刚的家族墓地。3月6日,由宋彦泉带队的市考古队进入工地,正式开始抢救性发掘。

这一家族墓地位于小皇山南麓的临沂经济开发区芝麻墩街道办事处指挥庄村西北侧,西临沂河,与金、银雀山隔河相望。发现的墓志为李瀚的墓志铭,约千余字,记载了李瀚的生平功绩,志盖篆刻“明故昭勇将军沂州卫指挥使李公之墓”。结合《临沂县志》与《李氏族谱》可知,李瀚是李刚之后,而李刚在明代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升为沂州卫指挥使(正三品)、封昭勇将军,其后代有震、瀚等七世世袭其职。出土的李瀚墓志铭,由临沂又一历史名人,明太子太保(正一品)、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璟(与李瀚是亲家)撰写。《李氏族谱》在清代根据所存残碑,标记出明代刚、震、瀚3位指挥使、儒官李进和其他两位清代先祖葬于此的位置,并记载指挥使等20余位先祖葬于该祖茔。根据族谱记载,小皇山上南坡另外还有3座指挥使墓。

考古人员初步分析,墓地应该是一处规格较高的明清家族墓地。果然,经过连续几天的紧张工作,考古人员先后发掘清理出明代墓葬5座,清代墓葬1座,出土各类文物50余件,另有数座古墓在施工中遭到破坏。考古发掘情况与族谱记载相吻合。

这5座明代墓葬都是小型墓,竖穴土坑,都是夫妻合葬墓,一般长2。80—3。20米、宽2。00—2。35米、深度在2。20— 3。40米之间。大多墓室底部有以木板包边的生土棺床。墓葬填土则是黄色粘土夹灰白色膏泥状粘土块,并掺杂较多的石子等。墓内夫妻双木棺并列,有的已朽成灰,有的保存尚好。棺盖顶放置铜镜,以照妖辟邪,棺底放置砚台与铜钱,以保佑子孙升官发财。墓主人均头向北山,脚登沂河。骨骼保存尚好,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东侧为男性,西为女性,下葬早晚明显。随葬品较为丰富,有金器、银器、瓷器、陶器、石器以及铜钱等,主要器型有耳坠、耳勺、罐、灯盏、砚、墓志等。经过考古人员的清点,墓葬出土有金耳坠、金戒指、金耳勺、铜镜、陶砚、石砚、黑瓷罐、瓷灯盏等30余件以及“开元通宝”、“大定通宝”、“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钱币40余枚。清代墓一座,形制同明代墓,出土物品却少了很多,只有瓷罐、铜钱。

这些发现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这一考古发现对研究明代官制、临沂历史、当地葬制葬俗文化、家族发展史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发现汉代墓葬再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与此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9座汉代墓葬,加上上述发现的明清墓,此次共发现并清理出15座墓葬。这批墓葬均属小型墓,形制以竖穴土坑为主,另外有少量的瓮棺葬墓,其上部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