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张英兵败,退守秣陵县。
黄盖则与李襄,周泰,蒋钦三人合兵一处,往秣陵而去。
三人一路上顺势收复了江乘、湖熟、句容三县。
最终大军兵围秣陵县,张英固守秣陵县城不出,两军一时僵持不下。
却说孙策这边,自12月17日孙策领大军出吴县,一路向西,直奔吴郡和丹阳郡交接的两县故鄣和于潜而去。
如今镇守这两县的乃是刘繇麾下骁将樊能和于糜。
两人各自领兵5000镇守一县。
樊能镇守的是天目山以北故鄣县,距离乌程县很近。
故鄣县位于西苕溪西侧,乌程县位于东苕溪附近,两个县隔着西苕溪相望。
乘船行军要比步行快很多。
五天的时间,便从吴县到达了西苕溪附近,向西行十来里便是故鄣县城。
孙策此次行军带着侍卫司七位军司马,以及别部司马董袭,共八千余人。
正所谓,五倍围之十倍攻之,孙策自然不会去做攻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孙策在等着驻守于潜县的于糜前来解围。
这一计就是围点打援,与三十六计之一的围魏救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樊能和于糜两人各自有5000大军,在二人看来,如果他们各自为战,很容易被孙策消灭掉。
但是,二人如果合并一处,起码自保无虞,甚至有可能消灭掉孙策,如此两人必定名声大震。
要是孙策知道这两人打的主意,一定会哭笑不得吧!
却说故鄣县城内的樊能果然如孙策所料,派人向驻守于潜县的于糜求救。
孙策当然不会派人围杀使者,而是轻轻松松放他去了于潜县。
只是于潜距离故鄣稍微有些远,还要从天目山中穿过,一个来回怎么着也得十来天吧。
天目山倒是打伏击的好地方,孙策看着案几上的地图,缓缓思索着。
这一夜,孙策留孙河,孙海,孙辅,孙瑜四人各领本部,各守一门。
而孙策自己则领着其余五千兵马抹黑向天目山进发。
说起来孙策向天目山的时间也只比从故鄣城里出来的那使者晚了一天。
应该赶得及吧,孙策骑在一匹健壮的西凉马上,暗自想到。
身后的大军,保持着平稳的节奏,有序前进着。
约莫过了十天时间,孙策领大军来到了天目小道。
天目小道,顾名思义,乃是天目山中的一条小道。
所谓小道,自然要体现出一个小字。
蜿蜒曲折,最宽处可许四马并行,最窄处却只能一马通过。
曲曲折折的天目小道不算好走,而且两边都是是极为浓密的树林,这些浓密的树林便是大军最好的掩护。
天目小道乃是于糜率军通过天目山的必经之路,也是救援樊能最快的一条道路。
说起来,于糜也算是宿将。
只是,一方面樊能的使者催的比较急,看来故鄣县那边确实很危险。另一方面,于糜也有些好大喜功,要知道,打败孙策可是不少人的梦想。
孙策尚且不足二十岁,便闯出了偌大的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