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中国历史确实很好玩,我也拜读过您的史记,粗阅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两本书被我们现代人认为是史学双壁。大家也都特别崇拜您和司马光。
特别是您在遭遇不幸后,仍坚持著书立说,成为了我们现代人励志的楷模。
司马迁笑笑说,我已经很久没听过别人谈论我的遭遇了,其实那样的遭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无法释然,我确实也是背负着巨大的屈辱完成了史记。
我继续说,现代人都非常喜欢史记这本书,史记甚至成为了我们现代论证历史事件的工具书。对于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这本书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庆幸有您这样一个坚韧的中国人,用一部完美的史记记录了中国的历史。
司马迁连忙摆手说,我下了很多功夫不假,但史记并不完美。
我瞪大了眼睛说,您的意思是说,这部史记,也有缺憾?
不能算是缺憾,但所有的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在内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赢者通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胜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更多的是胜利者记录下来的,失败者鲜有发言权。再者史书上记载一个人或评价一个人更多的是通过一两件事就对一个人做出评价,这么记载和评价有时也难免以偏概全。第三,更有甚者,写著史书的人,有时也会为了某种目的,刻意歪曲事件的真相。对于这些人们无法回到过去考证,所以对很多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时难免有失偏颇。
您能举几个例子吗?
司马迁想了想说,这个很多,我就举一个史记里的,再举一个史记外的吧。
我在史记上记载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我在一本叫商周志的古书上摘录的。我见这个故事很有代表性,没有经过仔细考证,就记录到了史记里。
这个故事有很大的戏剧成分,也被后人津津乐道,但这个故事经过我后来的考证,发现这件事就是后人因为痛恨周幽王而编造的故事,其实现代人只要进行一下简单的推理就能发现这个故事也许并不真实。因为它有很大的硬伤,第一,烽火台是汉朝后为抵御匈奴而设置的,需要几十上百个烽火台共同作用才能传达一个信息。第二,古代是有烽火台,但最多只适合百里之内的通讯,至于各个诸侯国的之间通讯仍然是以骑马送信为主,不可能这边点上烽火,全国的诸侯都知道。第三,各位诸侯带着大兵到来之前一般会有探马,探马得知情况后会第一时间通知诸侯,诸侯就不会再傻傻地带着大兵等着被戏弄。基于这几点,烽火戏诸侯应该是后人的杜撰。
另外,我在高维意境里看过很多关于隋炀帝杨广的记载,更多的是记载他残暴、乱伦、穷兵黩武等劣迹的,同时也把他描述成一个有名的昏君。但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还原杨广,杨广虽有缺点,还是有很多功绩的,甚至功大于过,比如他完成中国统一、修建大运河、畅通丝绸之路、发扬科举制度等等。好在你们现代人对杨广的评价已经部分扭转了。不然杨广也是一个很大程度上被冤枉的皇帝之一。
我笑着说,您别的皇帝不提,只提杨广,是不是因为杨广是您女儿的后代,您有些偏心呢?
司马迁也笑了,说,可能有点吧,不过杨广确实是一位有抱负的皇帝,可能做法有些激进,但绝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昏君。
我们正聊着,周钰突然从书店外走了进来,我连忙起身介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我又拉着周钰说,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介绍司马迁,只能拉着周钰给司马迁行礼。
周钰已经被震惊的不行,嘴巴半天都没合上,意识和行为已经完全短路。
我为了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只好自嘲地和司马迁说,我们现代人还是有些不适应这里,特别是在这里见到您这样的贵人。司马迁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周钰听完我的话,也不知怎么想的,又恭敬地给司马迁鞠了一躬。
司马迁双手相搀。
我已经耽误司马迁很长时间了,起身和司马迁道别。
此时周钰已经完全反应过来,她现在见到的是谁,连忙从书桌的一旁拿过来一张白纸和一支毛笔。然后不好意思地对司马迁说,前辈,您能给我题个字吗?
这我倒是没想到,虽然这里的东西拿不到现实社会去,但能有一幅司马迁的墨宝挂在我高维意境的书房里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司马迁一点没推辞,想了想后写下以史为鉴四个大字,又签上了司马迁的名字。
我和周钰如获至宝,连声道谢,这才满意地离开书店。
别的地方我不想再让周钰去逛了,还是让周钰慢慢适应高维意境吧。
我可不想培养出一个购物狂。我劝她说到此为止吧,下次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