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盛世余晖下的隐患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朝代,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一系列的繁荣昌盛阶段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长安城更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吸引着各国的商人和使者前来交流与贸易。
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等一批杰出的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唐朝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蓬勃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得大量的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安居乐业。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等技艺精湛,产品精美绝伦,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大量出口到国外。商业更是繁荣至极,长安的东市和西市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商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一片盛世的繁华背后,却也悄然滋生着诸多隐患。
首先是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贵族、官僚和富商们纷纷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大量兼并土地。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沦为佃农或流民。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些大地主所占有的土地面积极为庞大,甚至横跨数县。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农民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起来。
其次,唐朝的军事制度在后期也出现了问题。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自备武器和粮食,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也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制逐渐瓦解。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府兵们服役时间过长,生活困苦,许多人纷纷逃避兵役;另一方面,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府兵们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无法再承担自备武器和粮食的负担。于是,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士兵并提供军饷和装备。募兵制虽然解决了府兵制下兵源不足的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隐患。地方将领开始长期掌握军队,士兵们只知有将领而不知有朝廷,军队的忠诚度逐渐从朝廷转向了将领,这就为日后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再者,唐朝后期的政治也逐渐走向腐败。唐玄宗在统治后期,逐渐沉溺于享乐之中,怠于政事。他宠爱杨贵妃,为了讨杨贵妃欢心,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杨贵妃的家族更是权势滔天,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关系一路攀升,最终成为宰相。杨国忠为人专横跋扈,结党营私,与朝中许多大臣矛盾重重。他在处理政务时,往往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巩固自己的权势。这种政治上的腐败现象使得朝廷内部人心惶惶,政令不通,严重影响了唐朝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二、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崛起
在唐朝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政治腐败滋生的背景下,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物逐渐崛起。
安禄山是营州(今辽宁朝阳)人,他的出身颇为复杂,是胡人与突厥人的混血儿。安禄山自幼生活在边境地区,精通多种语言,这使得他在边境贸易和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如鱼得水。安禄山为人狡黠,善于迎合他人。他最初凭借着自己的武艺和聪明才智在军队中崭露头角,后来通过贿赂各级官员,不断得到晋升。
安禄山深知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于是他便极力讨好杨贵妃。他认杨贵妃为干妈,每次进宫拜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总是表现得极为恭敬和谄媚。安禄山体型肥胖,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旋转如飞的舞姿常常引得唐玄宗和杨贵妃哈哈大笑,深得唐玄宗的欢心。在唐玄宗的赏识下,安禄山的官职一路飙升,很快就成为了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大权在握之人。
节度使是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军事长官,负责管理当地的军事、民政和财政等事务。安禄山所管辖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地域辽阔,兵力雄厚,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安禄山在掌握大权后,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地位,他心中早已萌生了更大的野心。他一方面继续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以获取更多的信任;另一方面,他在自己的辖区内大力扩充军队,囤积粮草,打造兵器,为叛乱做着精心的准备。
史思明也是胡人,他与安禄山是同乡,两人自幼相识,关系密切。史思明同样有着不凡的军事才能,在安禄山的提拔下,他也在军队中担任要职。史思明为人凶狠残暴,但在军事指挥上却颇有一套。他和安禄山一样,对唐朝的天下也有着觊觎之心,在安禄山准备叛乱的过程中,史思明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了安禄山叛乱的得力助手。
三、安史之乱的爆发
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禄山以“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西南)起兵叛乱。他率领着麾下的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洛阳和长安进发。安禄山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由于唐朝长期以来的和平环境,内地的军队战斗力相对较弱,而且很多地方的防御设施也疏于修缮。所以,安禄山的叛军很快就攻破了河北的诸多郡县,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纷纷逃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安禄山的叛军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推进,除了唐朝内地军队战斗力不足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安禄山的叛军中有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士兵。这些少数民族士兵长期生活在边境地区,有着较强的战斗力,而且他们对唐朝政府的一些政策也存在不满情绪,因此在安禄山的煽动下,纷纷加入了叛军的行列。
在叛军向洛阳推进的过程中,唐朝政府也并非毫无反应。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后,起初并不相信,认为这只是安禄山的一场闹剧,直到叛军攻破了河北的一些重要城池,他才如梦初醒,开始组织军队进行抵抗。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让他率领临时招募的士兵前往洛阳抵御叛军。封常清虽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但由于他所率领的士兵都是临时招募而来,未经训练,所以在与安禄山的叛军交战时,节节败退。
随后,唐玄宗又任命高仙芝为元帅,率领大军与封常清会合,共同抵御叛军。高仙芝和封常清经过商议后,决定放弃洛阳,退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重要门户,如果潼关失守,那么长安就将危在旦夕。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潼关坚守,他们凭借着潼关的险要地势,暂时挡住了安禄山叛军的攻势。
然而,唐玄宗却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认为高仙芝和封常清是故意败退,是在保存实力,以便日后拥兵自重。于是,唐玄宗下令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斩首示众。这一举措使得唐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也让其他将领们对唐玄宗的决策产生了怀疑。
在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斩首后,唐玄宗又任命哥舒翰为元帅,率领大军继续坚守潼关。哥舒翰是唐朝的一位名将,他深知潼关的重要性,所以在接手军队后,继续坚守潼关,不与安禄山的叛军轻易交战。但杨国忠却担心哥舒翰拥兵自重,于是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兵与叛军决战。哥舒翰无奈之下,只得率领大军出关与叛军决战。结果,由于叛军人数众多,而且战斗力较强,哥舒翰的军队在交战中大败,哥舒翰本人也被叛军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