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秀夫的操。持下,信守典章,将皇帝登位那一套繁文缛节,表演得十分周全。先是祭告天地,接着祭告祖先,而后献文、献酒、献俎谷。最后接受百官朝拜,昭告天下。
一系列的活动下来,将不满十岁的赵昺搞的是迷迷糊糊,有些颇为不耐,但是总算有杨太后在旁边把持监护,才能不失去礼节。
不过一切发言都不需要赵昺来做,他只是在该上场的时候,参与其中祭拜天地,祖先。诏书是有陆秀夫代替其阅读的。
遥尊全太后为圣寿福太皇太后;德佑幼帝为孝恭懿太上皇帝;驾崩的景炎帝为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晋封母杨氏为皇太后;再接着就是加官晋爵,安排朝廷的班子了。由于姜明并没有反对之前所定的班底,所以一切按照以前的念出来就好。
封陆秀夫为粤国公,领太师衔,实授左丞相之职。迁封在崖山备战的少保、信国公文天祥为枢密使,都督各路军马。以姚良臣为右丞相,张镇孙任参政知事,夏士林和王德任同知枢密院事,张德任殿前都检点。苏刘义沿袭大将军职等等。
不过在大家的谈论下,决定召文天祥进福州,就任枢密使一职。崖山军马暂时归于张天顺节制,遂封张天顺为宣威将军一职,待到有功劳再酌情升迁。不过这样也算是给了张世杰一个交代,宣威将军一般是皇帝的近卫军中才能封赏,而且大都是虚衔,但是张天顺领宣威将军却是手握重兵,也算是对战死的张世杰有所交代了。
朝廷就是这样匆忙的诞生了。从提出行朝举行福州登基大典,开始准备。到礼成于四月初八,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在繁文缛节之下,能达到这个效果,这个也幸亏有姜明在其中操作的成分,否则全部交与士大夫们进行,不知道又要到了何年何月了。
第二天,由皇上和皇太后又联名发出勤王诏书,号召天下义士举事勤王,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勤王不再要求领兵前来福州,只需要就地举事,然后坚守便可,或者就近连成一片,得一县则以子爵领县令之职。得一州则以伯爵领知州之职,得一路则以侯爵领安抚使之职。
但凡自主起事而获得之爵位,可以世袭三代,辖区内官员任免皆可自决,报于朝廷即可下达任命文书。这一条作为暂时的国策进行。
同时为了褒奖行朝南海巡游时,仍然殚心竭虑的为大宋中兴做出贡献的人进行封赏,川中钓鱼城之张钰,领四川安抚使,册封其为定远侯。世袭三代始止。川中一切事务可先决断后报于朝廷。
赤红军总领侯强为定北侯,赤红军编入禁军序列,同时领兵部尚书衔,兼任大宋水军统领。陈龙为水军都总管,总领水军事务。改疍民为旦民,取日出之意,废旧俗恶习,与万民共享大宋天恩。
泉州蒲寿庚为定海侯,领泉州安抚使兼任大宋市舶司总长。爵位世袭三代始止。其子蒲师文、蒲师斯、蒲均文皆为子爵。兄蒲寿晟为福州转运使。
漳州陈吊眼为平漳侯,领漳州安抚使,同时剑指潮州,陈壁娘为忠义节夫人。协助陈吊眼平定漳州诸地。
兴化军陈瓒之子陈友刚为忠勇伯,领兵部侍郎衔,判兴化知州。
圣谕下达同时,昭告大赦天下,凡属大宋之地,牢狱之内,除叛国者与杀人者外,一律赦免。光是这一条,不说其他地方,至少福州城内是一片欢腾,于四月初九,皇上与皇太后登上福州东门城楼,接受百官与万民的朝拜。
拨府库余粮,赈济四周乡民。号召加入勤王义师。同时追封在不屈的抗元战争中死去的勇士。诸如陈文龙、陈瓒、张世杰、张达、侯天赐等等,后面的等待逐级报上来再行追封。
以上暂时为褒奖之臣,其手下有尽忠者,一律上报于朝廷另行封赏。看着这官帽一顶顶的撒出去,姜明不知道是福是祸,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古话能够经历数千年而经久不衰,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没有宣布的决定也有两条,第一,就是陈宜中封爵四海公,领台湾府总管,总理一切台湾事务和大宋军备事务。暂时再珠海建衙,待到台北盆地行宫建好之后,搬到那里建衙,并署理行宫事宜。这当然是陈宜中自己要求的,这个官场老人,已经看破了就算是自己再回到大宋朝堂,也不过是和陆秀夫争一个首辅之选。
还不如留在台湾创造出一些千秋功业,留些美名给后人,而且他的家人都在占城还未回来,他也无意让其回到内陆了。只是在众人的坚持先,将长子召回侍驾。
还有一个决定,就是姜明的本身变动,其实这一切的改变,皆是由他的回归而引起的,但是其的身份却是十分尴尬,一直是国师的身份。这个不在正常官职编制的名号,已经实在不适合他今后的出场发号施令,但是他又是赤红军的实际统帅,不能怠慢的,否则会令军心不稳,所以改国师唯帝师。领太师衔,封宣德公。
其实要不是祖训,杨太后恨不得将其封王了,只有这个主意才能使她在保住名誉的同时,又可以巩固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地位。简直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在封完帝师、太师和宣德公之后,又将鸿儿加封为鸿影长公主,决定即日起赐婚,那个时候姜明又多了一个驸马都尉的名衔。但是由于祖训中驸马不得干政,不得领兵。所以只有将此事暂时押后一番。一面引起众人的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