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依一学着样拿起自己的一份,坐在墙角的矮凳子上面吃,其他人也连忙拿起自己的碗吃起来。
她们煮的是杂粮粥,配上一个杂粮饼子,一人一碗粥,一个杂粮饼。
一路上吃又干又硬的杂粮饼吃的有点想吐,现在又看到杂粮饼,宋依一瞬间没胃口了,坐在桌边的长凳上端着粥慢慢地喝。
张燕见她拿着饼子不吃,皱了皱眉头,但也没多说什么。
宋依一却没有看到这些,她一边喝着粥,一边怀念着宋大姐做的早餐。
原主记忆里,宋大姐最开始做的也仅仅是能吃而已,但是随着原主和宋小弟的长大,家务活开始有人分担,宋大姐就有时间开始琢磨饭菜,还时不时得去周边邻居家去学着做点小吃。
有时间,家里又没有大人管束,宋大姐愣是练就了一手不错的厨艺。
对此,即使吃了很多次试验品的原主和宋小弟也是极其配合,尤其是宋小弟,那好听的话简直跟不要钱一样,哗哗的流向宋大姐。
原主还笑他说,“谁说他小就不懂事了,这不就是蛮懂事的。吃到嘴里的才是真的,他明明很懂嘛。”
对此宋小弟嗤之以鼻,家里就他最弱,不夸你们,他还能讨着好?
人家家里一个男娃都是宝贝着呢,就他们家是根草!
越是想着,越是觉得手里的粥喝不下去了……
见宋依一还在发呆,钟翠莲赶紧推了推她。
大家都准备出门了,她还在发呆。
反应过来,宋依一一口闷就把碗里的粥给喝完了,饼子没吃完,就跟带过来没吃完的饼子放在一起,收拾一下就跟着王建军一起出了门。
昨天晚上太晚根本看不清,现在一眼望过去都是土胚房,但是还是能看出一点差距来的,好一点的家庭屋顶盖的是瓦片,差一点的直接是茅草,走近一看,有些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有了裂缝。
一路进村,路上没什么大人人,看来都出工去了,偶尔看见几个小孩咋呼呼的跑过。
“我们知青现之前1o个知青,你们来了之后就15个了,做饭都是在一起的,但是粮食不放在一起,你们自己收好,提前一天把自己份额的粮食拿出来就行。”
钟翠莲的关注点却不在这里,“每年下乡的知青也不少,都在这里了吗?”
王建军一愣,随即解释道:“没有的,新塘大队最早来的知青已经6、7年了,有的调走了,但是也就两三个,大部分都是在村里成家了,现在干活什么也都不和我们在一块的。”
赵雪惊了:“调走的都这么少吗?”
王建军看着他们一群人好奇的眼神,叹了口气,“你们最好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回城的事情太遥远了,城里的工作那么紧俏,要是真的能弄上你们也不要下乡了,还有那些工农兵大学的名额,每年也就一两个,那么多的知青,况且又不是只有我们,村里的人难道就不想要吗?”
看到几人都不说话,想了想又补充说道:“其实村里也还好,至少你干了活吃饭是不成问题的,你看我们在城里的时候,也不会比现在好多少。”
调走的倒是有,可回城的基本没听过,毕竟这边的环境本来也差,但凡有点关系的,下乡的时候就会就近或者找个好点的地方。能调走的都是有点关系的,也就调到一个条件好点的地方,不过这个王建军还是没有说出来。
听到王建军的话,几人也不再说什么,其实当初下乡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知道了,但是每个人的内心还是抱着点想法的,万一成了呢?
宋依一见钟翠莲欲言又止,赶紧说道:“我们知道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会好好的。”
“你们能明白的最好,这边虽然穷点,但是也算是比较好的了,至少村民不会针对我们,有些乡下的村民可不待见我们知青了。”王建军见几人还是比较老实,感叹了一句,但又觉得自己说过了,便不再说什么,开始介绍起村里的情况。
“永丰大队这里有几十户人家,百来号人吧,大部分都姓王,大队长你们见过了,叫王青山,给你们赶驴车的叫王卫国,是大队长的三弟,堂的永丰大队里的人大多都是沾亲带故的。”
“因为你们刚来,还没有工分,待会让大队长写个条子给你们,先去领取一个月的粮食,等你们干活了,挣了工分,要把今天借的用工分抵扣的。”
说着就来到了大队长的家中,大队长也在等着他们,一手托着个古烟斗,正咕噜咕噜地吸着烟,看他们过来就拿起桌上的一张纸走出来。
“一人三十斤粮食,已经给你们分好了,直接去拿就好了,这个到时候要用你们的工分抵的啊。”
几人立马应着好,向大队长说着谢谢。
这还没开始呢,就先欠了三十斤粮食的债务,这日子还怎么过呀!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