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甲午战争史戚其章读书报告 > 第29章(第1页)

第29章(第1页)

注8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10页。

注9关于成欢战役清军损失数字,历来无精确的统计。日方材料说清军死伤&ldo;共五

百人&rdo;(《日清战争实记》第2编,第31页),显然过分夸大。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即改称&ldo;清兵死者凡百人&rdo;(该书第3卷,第138页),但未提受伤数字。叶志超在北撤途中,先于8月15日致函左宝贵等称&ldo;我兵共伤(亡)二百余&rdo;,又于17日致电李鸿章称。伤亡勇丁数百名&rdo;。可见,伤亡数字一时尚难落实。等到达平壤后,他在24日致电李鸿章仍称&ldo;伤亡仅二百余名&rdo;。(见《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418、1427、1471),第17卷,第18、20页;第18卷,第9页)这个数字是大致可信的。

注10陆奥宗光:《蹇录》中译本,第70页。

注11誉田甚八:《日清战史讲授录》附录,第14页。

第三节 中日正式宣战

日本海军在丰岛袭击中国军舰后,清政府并未立即作出反应,其原因有三:其一,认为日本海军击沉英国海船,上挂英旗,又未宣战,系违犯国际公法,英国必不答应;其二,日本陆军在汉城围宫拘王,狂悖已极,各国当动公愤;其三,英国正在联络俄、法、德、意各国合力令日本退兵,日本不敢下从。一句话,主要还是想看列强的态度如何。

七月二十五,即丰岛海战发生的当天,英国公使欧格讷到总理衙门说:&ldo;前劝日本退兵和商一节,日本非但不听,且说话更紧,我政府甚为不悦,已电日本。&rdo;又称:&ldo;现在英、饿之外,又约德、法、义三国同办此事,合力逼着日本讲理,谅亦不敢不从。此时说话,总在日本一边用力。我今日即发电我政府,加力摧著日本。并往西山请德国钦差回京。令各电各政府同向日本政府说去。此是好机会,难得五国同心帮助贵国。&rdo;注1

二十六日下午,总理衙门接李鸿章电,谓:&ldo;二十一日,日本兵围韩宫,拘韩王。&rdo;奕劻等即派章京舒文、俞铨颖二人至英国公使馆,告以:&ldo;日本如此举动,无理已极,本衙门即以开衅失和论布告各国。缘欧大人久有调处之意,故各堂特令我们专来相告。&rdo;欧格讷答称:&ldo;尚未闻有拘韩王之说,似与北洋大臣所报情形较轻。中国若即照会各国,未免可惜。我意可稍缓数日,即此数日内,中国亦可妥速布置。我今日尚与各国大臣商量,拟请华兵退至平壤,日本兵退至釜山。日本如不听话,各国均不能答应。&rdo;注2

二十七日,本来是要宣战和布告各国的。军机处已经拟好了请旨宣战的奏片,但在是日的枢廷会议上,奕劻因听信了欧格讷的话,认为情况并不象所传那样严重。同时,又见李鸿章发来的电报,谓龚照瑷从英国外交部得到消息:&ldo;倭横劲稍松,前(五日)&lso;五日内运兵以杀倭论&rso;一语已自收回。&rdo;注3判断情况稍有缓和,五国联合勒令日本撤兵有望。当天,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ldo;欧使问答云:&lso;将合五国勒令撤兵,倭撤至[仁]至[釜],中撤至平壤,此数日勿宣布,失此机会可惜。&rso;其言确凿可凭。&rdo;注4于是,暂时按下宣战一事,仅由总理衙门发绐李鸿章一封征询布告各国意见的电报:&ldo;汪使应否即撒,抑俟布告各国之后?希电复。至布告各国照会,必应及时办理,本署现已拟稿。此事在我理直气壮,可以详细声叙。其应如何措词,以臻周密?希望尊见详电本署,公酌缮发。&rdo;注5

二十八日,李鸿章复电总理衙门,第一次明确表示与日本决裂的姿态:

&ldo;倭先开战,自应布告各国,俾众皆知衅非自我开。似宜将此案先后详细情节据实声叙,钧署拟稿必臻周妥。内属国一节,朝鲜与各国立约时均声明在先,各国虽未明认,实已默许,可否于文内轻笔带叙。斯我先派兵非无名,后来各国调停议结亦暗伏其根。汪使应撤回,倭驻京使及各口领事应讽令自去。&rdo;注6

对于李鸿章来说,此乃其态度之一大转变。其所以如此,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认为外交上中国居于有利地位。因为从七月二十五日以来,他接到的都是列强对日本态度趋于强硬的消息。二十五日,接总理衙门密电:&ldo;顷欧使来说:&lso;已接喀电,愿与英商,令倭退兵再议。&rso;欧并言:&lso;约德、法、义三国同办,均乐从。英外部责倭,未复,所索更甚,与前议不符。现合五国加力责之,俾从公论。&rdo;注7二十六日,喀西尼遣参赞巴福禄来告李鸿章:&ldo;已与欧商明:欧在京请署议;喀在津与鸿议。欧、喀皆奉国家训条,令商驻倭使告倭廷,限令退兵再议。德、法、义皆由国家公请,此亦如昔年土耳其攻某国,英、俄、法诸大国勒令退兵,不能不遵。&rdo;注8同一天,又接到龚照瑷的电报,谓英国外交副大臣秘告&ldo;倭横劲稍松&rdo;一事。龚又称:&ldo;驻英倭使莪启,俄廷最信任。金前面告各言,似属得力。&rdo;注9所谓&ldo;金前面告各言&rdo;,乃指龚照瑷二十二日电报所称:英廷向日本声言,日本&ldo;如必执己见,以后有开战事,倭国一肩担当。&rdo;注10所有这些,都使李鸿章感到国际形势对中国是极为有利的。恰在二十七日,又收到方伯谦关于日舰在丰岛袭击我舰及击沉英船高升号的报告。于是,他更加相信&ldo;英人必不答应&rdo;了。这是李鸿章对日态度转变的最主要的原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