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我成了韩章孙子的 > 第291章 治世初现(第1页)

第291章 治世初现(第1页)

公元1066年,大宋治平三年,这是一个在华夏历史上平平无奇的一年。

却也是自大宋建立至今,最为安静祥和,没有任何纷争的一年。

得益于三月份的这场‘平型关大捷’,大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内到外,没有任何势力和国家试图寻衅滋事,或是挑战大宋。

外加二月‘龙抬头’的祭天活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谓风调雨顺,没有在发生如同治平元年的特大水患。

朝廷借助战争大势推进的‘深化改革变法’,每一天都有傲人成绩呈报。

各地的百姓在官府的帮助下,逐渐有了生存下去的资格,‘衣食住行’基本保障也开始缓慢而坚定的落实下去。

得益于‘农转商’政策的推行,百姓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投身商业领域。

大宋自南向北,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一时间的各大州府主城都人头攒动,繁荣的景象让人梦回大唐。

在多项利民政策和约束士大夫阶级的法条之下,大宋被人诟病的‘阶级矛盾’和‘土地兼并’等问题,也逐步得到缓解。

虽然想要根除属于不可能的行列,但是这样的趋势,让‘积贫积弱’的大宋开始有了好转和康复的曙光。

另外还是得益于‘平型关大捷’的后续影响,这两年大辽需要的‘岁币’赔款也停止了缴纳。

这让大宋的财政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有了更多的余力投资国家的基础建设。

治平三年六月初的大朝会上,英宗皇帝对于自己在位近三年的理政,做出了总结。

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想法。

其中在政治方面,英宗皇帝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章、欧阳文忠、富彦国等人,以及被誉为本朝的新政变法派的韩明、王介甫、司马君实、苏子瞻等人。

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英宗皇帝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同时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英宗皇帝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这一定程度赋予了宰执更大的察举权,扩大了中书门下在两府三司制度下的权重比例。

经济上,由于先仁宗皇帝在位时留下的过于庞大的赤字,英宗即位执政后,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甚至达到糜烂的地步。

原本的历史上,治平二年(1065年)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之巨,可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完全入不敷出。

而经过韩明与王介甫等人不断‘开源节流’,将冗余的官僚与禁军、厢军都进行了重新规划后。

治平二年秋,困扰大宋近百年的‘三冗两积’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

经济上的不断复苏繁荣,让朝廷赋税也来到了历史新高,并且开始出现留存的情况。

这部分留存原本按照宋初‘强干弱枝’的国策,是要上交中央,不允许地方截留。

但为了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地方官府的行政效率,英宗皇帝大笔一挥,将其作为地方官府奖惩和投入民生的费用,拨给了地方自行使用。

如此一来,更加刺激了地方的民生和经济,同时也给英宗皇帝带来了不小的威望。

而在文化上,英宗皇帝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君实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治平三年初(1066年),英宗皇帝命司马君实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并且同意司马君实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

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英宗皇帝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君实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司马君实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着的编纂上。

这一刻,历史似乎形成了闭环,除了在新政改革中风生水起的韩明、王介甫外,司马君实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开启了一段并不平静的人生。

最后在军事方面,英宗皇帝同意了韩明提交的‘裁减军队部分番号,组建新式军队’的建议。

由此拉开了大宋新军的组建、磨合、训练以及征战的历史进程。

多年之后,在面对曾经历史中的无数强敌:辽、夏、金、蒙古等势力时,这支初创于英宗年间的新军,成为了战争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人们回忆大宋治世的标志之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