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帝之所以出这题,完全就是因为林然的出现。
楚帝从林然身上的表现,发现了科举取士的弊端。
好比林然这人,其即使在还没有做官前,身上就已经展现了出色的能力。
这种人若是以后考不上进士,难道自己就不任用这种人才了?
难道自己就不能给他一个区别于通过科举考试而来的身份?
楚帝脑中因此联想到,在大楚的年轻人中,应当还有许多种不同的人才,他们因为身份不够,便难以施展抱负。
一个国家的发展,远远不能仅仅依靠科举取士。
要说楚帝此时的思考,当真是超越了历代许多帝王。
这种思想甚至已经无限接近现代人的想法。
虽然大家总说行行出状元,但每一行的人才若想被人发掘,走到人前,那么便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
林然若是知道楚帝的这种想法,必然是要从心里称赞一句的。
不愧是能坐上王位之人,这思想觉悟,实在是前无古人了。
这会儿林然不知楚帝想法,但不妨碍两人思想同频。
林然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下了自己对于科举取士利弊的看法。
臣闻:“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林然的理解说白了就是科举制度之利,在于其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平台。
在科举制度下,不论出身贵贱、贫富,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这不仅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进步。
科举制度之利,还在于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人们必须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培养了大批文人墨客,他们的诗词歌赋、文章着述等,为大楚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写完科举取士之利,下面自然要说一说弊处了。
科举取士的弊端要林然来说其实很明显。
其一是,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太过单一。主要考察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而对技术,工业等方面的知识重视不够,导致大楚的发展太慢。
其二,科举制度考试形式僵化,主要采用八股文的形式,限制了考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考生的品德、才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导致一些有才无德的人进入仕途,影响了朝堂的清明和国家的稳定。
林然洋洋洒洒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落于纸上,对于自己对当下科举制度的批判,也不知阅卷官看过后,会不会直接给自己一个下等。
可眼下科举的弊端已经限制了大楚的发展,既然这题能出现在考卷上,想来楚帝还是有容人之量的。
林然答完这题后,短暂的休息了下。
倒不是思考这题有多累,实在是如今在这考场里吵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