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老子他说讲的是什么 > 第23章(第1页)

第23章(第1页)

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奥妙,我们再来看看道家黄老的这种学说,在历史上作为成功的指标,到处可见。尤其用在领导军事的兵略上,用在领导为政的政略上,所谓&ldo;身先士卒&rdo;、&ldo;公而忘私&rdo;等等名言,便成为千古颠扑不破的无上法则。讲到这里,姑且让我们说一句古今不易的笑话真理:&ldo;千古文章一大偷&rdo;。我们在童年的时代,都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先生在这篇大作中的名言,便有&ldo;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do;的流传警句。文章的大手笔,范先生确实当之而不愧。但是却偷袭了老子的&ldo;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rdo;的语意而加以引申,那是毫无疑问的。&ldo;干古文章一大抄&rdo;也好,&ldo;一大偷&rdo;也好,要偷得好,偷得妙。至于现代人,完全抄袭他人,却不注明出处,反以此自以鸣高,那真是违反&ldo;盗亦有道&rdo;的道理,不值明眼人的一笑,只好由他们瞎闹瞎起哄了。(一笑)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的人生艺术

为了引申发挥道家的似私而实无私的妙用,进而刻画出如何才合于&ldo;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rdo;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学。

在这节的开场,首先提出&ldo;上善若水&rdo;为提纲。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ldo;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rdo;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ldo;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rdo;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ldo;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rdo;,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ldo;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rdo;

但在《老子》这一节的文言里,要注意它&ldo;几于道&rdo;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佛说&ldo;大海不容死尸&rdo;,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观水,却以它&ldo;逝者如斯夫&rdo;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ldo;不舍昼夜&rdo;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ldo;居善地&rdo;;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ldo;心善渊&rdo;;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ldo;与善仁&rdo;;说话学到如cháo水一样准则有信,&ldo;言善信&rso;;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ldo;正善治&rdo;;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ldo;事善能&rdo;;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ldo;动善时&rdo;;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对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能有一项的美德,也就可以树立典范而垂千古了。我们来不及细数历史的古今人物,但从平常熟悉的偶忆中,顺便来说,由周大王的居分阝,到周文王的以百里兴;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ldo;留&rdo;等等,都是效法&ldo;居善地&rdo;的道理。其余也有不少的圣君名臣,宽厚优容,做到&ldo;心善渊&rdo;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ldo;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do;,可以说是&ldo;与善仁,言善信&rdo;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君臣上下,大体都有&ldo;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rdo;的精神。只是人类历史的事迹大多,一时也讲说不完,姑且到此为止。此外,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水的有名故事,那便是尚书仆she郑崇对汉哀帝质问&ldo;门庭如市&rdo;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说:&ldo;臣门如市,臣心如水。&rdo;因此而成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用。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ldo;臣心如水&rdo;,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里,水也应为他呜咽兴悲了!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木兑)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由&ldo;上善若水&rdo;到&ldo;不争故无尤&rdo;的用世无净三昧,引而申之,说明天道自然的法则,因而引用在人生处世的哲学艺术上,便构成本章一连串&ldo;劝世文&rdo;式的老子格言。

首先他说:&ldo;持而盈之,不如其已。&rdo;可作两个层次来理解它:

(一)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遭来无限的苦果。还不如寡欲、知足,就此安于现实,便是最好的解脱自在。

(二)告诫在现实人生中的人们,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如果更有非分的欲望和希求,不安于现实,要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更求扩展,在满足中还要追求进一步的盈裕,最后终归得不偿失,还不如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就算了。

总之,这种观念的重点,在于一个&ldo;持&rdo;字的诀窍。能不能持盈而保泰,那就要看当事人的智慧了。如果从第二层次来讲,老子这句话,是对当时在位的诸侯和权臣大夫们有所感而发的金玉良言。

因此便有&ldo;揣而税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rdo;等三联引申的说法。

&ldo;揣&rdo;,是比喻很突出,很尖锐的东西。&ldo;(木兑)&rdo;,原本是梁上加楹的意思。用在这里,引申发挥,则和锐利的&ldo;锐&rdo;相通。一个人如果已经把握有锋锐的利器,但却仍然不满于现状,反要在锋刃上更加一重锐利,俗谚所谓&ldo;矢上加尖&rdo;,那么原有的锋刃就很难保了。这是形容一个人对聪明、权势、财富等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隐遁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

例如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不能透彻了解陶朱公(范蠡)三聚三散的哲学艺术,最后,要想守住已有的利益而不可得。人们常会讥笑某种程度的有钱人是&ldo;守财奴&rdo;。其实,有财而能&ldo;守&rdo;,谈何容易!&ldo;守&rdo;的学问,大矣哉!因此古人便有&ldo;创业难,守成不易&rdo;,&ldo;为君难,为臣不易&rdo;等永垂千古的名训。

等而下之,一个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贵的环境中,却不知富与贵的本身,便是招来后祸的因素。如果持富而骄,因贵而做,那便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终会自招恶果,后患无穷。

讲到这里,使我们联想到许多历史故事,可以反证老子这些名言的真实性。现在只随便提出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以及一般所知道的资料,稍作启发。

富贵难保的反面文章

在我们的历史经验上,有关历代帝王创业与灭亡的兴衰成败史,悉心详读,完全是一套因果报应的记录。因此,守成之君,必须要&ldo;朝乾夕惕&rdo;,随时戒慎恐惧,记取《老子》本章所说的道理,才能长保基业,坐稳江山。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经对历史的怀疑,提出问题来问管仲:&ldo;昔者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rdo;

对曰(管仲说):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