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叹了口气,又道:&ldo;即今你有意整顿兵事,若是切实可行者,为父又何惜这一点功名权位?只是冗官冗兵,自来是本朝要害,历代君臣皆慨然有意于革除,然卒不能为者,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无从下手。前朝王荆公以执拗之人,不顾祖宗法,不畏人言,不畏天意,又得神宗皇帝奋发有为,方有些成就,然而自身终究不保,岂是偶然?即便如此,神宗皇帝时犹有灵州之败,而三十年后观之,熙宁之遗政还存留几分?似此还不足以为孩儿之戒么?&rdo;
高强忍了半天,终究忍不住:&ldo;爹爹,孩儿也知此事难行,然而北地大乱将起,若是眼下不整顿兵事,难道要等到异族入侵,生灵涂炭,这才奋发兴兵?&rdo;
高俅见他面色,知道他心中不服,想想这是关系到小家和大家的大事,只得抖擞精神,让脑海中许久没有翻动的那一点东西浮上来:&ldo;我儿,这本朝兵制,首日我也曾听东坡学士说及一二,如今你既然有意整军,为父就来考考你,本朝兵制有何利弊?当如何兴利除弊?&rdo;
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在青州的办法不大行的通,高强也就只好费一下这脑筋了。对于宋朝的兵制,他其实还是有相当认同的,文官统军、军人职业化,这些都是近代以后军队地特征,业已证明对于控制军队这头猛兽,使其威力局限在&ldo;保护&rdo;而不是扩展至&ldo;破坏&rdo;,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就又造成了一个问题,宋代对外战争多半都呈现出无力的态势,历次战事中尽管宋军将士勇敢奋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地将领,然而在整体战局上却多半乏善可陈,这不能不说是军队整体战斗力的低下,使得个别部队和将领地奋战都显得格外悲壮,其最为人所知者,大概就是杨业了。
但是,有宋一代对军人的限制、提防、贬斥,来自于军人们自己在唐末和五代藩镇之乱中带给百姓的血色记忆,这又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如果抒情一下地话,只能说两宋的军人在替他们那些胡作非为、爽了几百年的前辈们还债。对于这样的大气候,高强自认无力改变。
于是乎,另练新军,就成了唯一可行的道路,这才有了他在梁山地那许多措置。从武松部在盛底河城一役中的表现来看,这支新军的战斗力起码已经不亚于号称宋军精锐地西军了,高强在梁山的那许多心血,总算是没有白费。
然而,这几万军队显然远远不够,按照历之上燕云战事地规模来看,起码要有二十万能战地宋军,才能保证战略优势,而且由于这时代人的乡土观念,最好还是河北一带邻近燕云地人为主。正走出于这样的考虑,高强才决意借此机会,整顿河北军旅。
高俅听了他一番议论,点头称是:&ldo;我儿毕竟是历练经年,处事也晓得轻重了,若只以河朔兵事而言,却也未尝动不得手,惟不可如你在青州那般蛮干罢了。&rdo;他站起身来,走到书案后面悬挂的大宋疆域图上,手往河北一拍:&ldo;河北三十七将,京东十一将,团结禁兵共计二十二万,你在这两处作了三年的官,当中有多少可用?&rdo;
高强嘿然,摇头道:&ldo;若说军士。尚有些敢勇之士,若说大兵,则无一堪用。且人多反而败事。&rdo;所谓敢勇之士,便是象秦明、索超这样的人。他们都没背景也没文化,所长者只是一身武力而已,这样的人既然能登上相当高的军官位置,显然宋军中勇猛之士还是有的。但从军队指挥和整体战斗力而言。则这类勇将适足以丧师败众而已。
高俅也笑,却指了指图上标示着辽国的边境:&ldo;然则一百三十年北地无事,全是仗着这些无用之兵乎?非也,沿边各州弓箭手、强人兵,虽系民兵。却因地近边陲,防辽军打草谷,此等人各保乡土。最是敢战,边境时有小战。皆是仰赖此等民兵。不烦大军即止。便如你招安梁山时,那独龙岗的三庄联保。亦未尝不能战斗,只是众寡悬殊方败。&rdo;
高强已经彻底糊涂了,难道高俅的意思,是让他去招募民兵,不要动这些现有地部队?可是这军费从哪里来?总不能这动辄千万贯的军费都让本衙内一个人掏吧,那时候也只好大印钱引,通货膨胀也顾不得了!
却听高俅道:&ldo;百年积弊,非一朝可除,我却有一个法乎在此,既可安抚各军,又可得强兵为用。&rdo;高强大奇,自来这老爹在朝廷斗争、韬光养晦上是大大厉害,却不料实务上也有想法,忙问端详。
高俅笑道:&ldo;裁军不可为,选军却可行。即今可请朝廷降诏,因河朔诸军多年不经校阅,不知战力如何,今可饬各军自举其能者,如,&ldo;就赴大名府校阅,视中式及选优等第,量赐各军赏赐。并各处民兵亦许自行应试,但试得中者,许升禁兵,并可视其同行军士多少,升为押队、节级。&rdo;
高强迟疑道:&ldo;爹爹所言,虽可得敢战之士,奈何朝廷若命孩儿整军,必是指望能减损军额,省却军费,似这般,哪里来的赏赐添给诸军?&rdo;
高俅笑道:&ldo;孩儿理财上头一向来得,如今为何不省?有赏必有罚,若有那等一军选不出一人中式者,便可借口升降之,身至全军降为厢军,也不为不可;或是视各军中式人多少,各颁赏赐有差。至于中选军士调入新军后,旧有军额便得出阙,而后递降等第,至为厢军给役,亦是寻常。如此一来,那些赏赐不过是从旧有军费中减除而已,纵或添支些少,朝廷念在平燕需用大军时,亦必愿许。&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