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魏惠王于公元前343年前后,在卫鞅的蛊惑下自封为王。在此之前,齐威王也在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后,自认为已经&ldo;最强于诸侯&rdo;,私自称王。
齐威王、魏惠王称王称得不亦乐乎,但纯属&ldo;自娱自乐&rdo;‐‐除了自己承认,别人都不承认。直到齐威王在公元前343年去世,这种尴尬的局面都没有得到改变。
齐、魏两国共同面对&ldo;称王的烦恼&rdo;,惠施提出了一个破局的办法:既然大家不承认,不如咱们两兄弟互相承认。这就是所谓的&ldo;相王&rdo;。
魏惠王派人来到齐国,找到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转达了自己&ldo;愿臣畜而朝&rdo;的意愿。
见到魏国的使臣,田婴就像收到获奖短信一样,开心得不得了,真以为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但谋臣张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张丑的怀疑不无道理:&ld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do;,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张丑告诫田婴:这样的雕虫小技,瞒得过别人,瞒不过我张丑。魏惠王主动向齐国示弱,目的就想拉着齐国对抗秦国和楚国,这是一个阴谋!
由于秦国、楚国地处蛮荒,与中原距离较远,所以受到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中原诸侯历来都视秦、楚为&ldo;蛮夷&rdo;,说直白一点就是俩痞子。魏国拉齐国垫背,实际上就是让齐国与痞子直接对抗。
&ldo;痞子秦&rdo;还好说,与齐国中间隔着魏国、韩国,还有淮、泗之间的若干小国,不会对齐国构成直接的威胁。但&ldo;好用兵而甚务名&rdo;的&ldo;痞子楚&rdo;与齐国接壤,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张丑分析得很到位,但与&ldo;痞子楚&rdo;一样务虚名的田婴听不进去,欣然应允魏国的请求,引荐魏惠王朝见齐宣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带着小兄弟韩昭侯,与齐宣王相约徐州,相互承认对方称王的&ldo;合法性&rdo;。对于长期占据&ldo;群主&rdo;位置的魏惠王而言,&ldo;徐州相王&rdo;也意味着主动挪出半边位置,与齐宣王&ldo;平分霸权&rdo;。
从国力对比和实际形势来看,魏惠王提出的&ldo;平分&rdo;,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毕竟比起被别人一脚踹下去,自己主动提出&ldo;退居二线&rdo;,在颜面上不至于太难堪。
以&ldo;徐州相王&rdo;为标志,从三家分晋以来,魏国称霸中原的历史宣告终结。第三任&ldo;群主&rdo;魏惠王让出了争霸的舞台,下去旁观打酱油,战国进入了齐、秦争霸的时代。
&ldo;徐州相王&rdo;本质上是&ldo;合纵&rdo;的雏形,这比较容易理解,怎么又会牵涉到齐、楚关系紧张呢?
因为魏、齐在徐州由&ldo;自娱自乐&rdo;转变到&ldo;互娱互乐&rdo;演双簧,楚国不干!《战国策》记载楚威王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的反应是&ldo;夜不能寐,食不甘味&rdo;。
楚国为什么这么大反应呢?因为魏、齐两国相王,竟然没有通知自己。要知道,楚国才是称王的&ldo;老资格&rdo;!
楚国有两次称王,最近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公元前704年,这个资格老到什么程度呢?‐‐从楚武王率先称王算起,318年后田和篡夺君位从而鸠占鹊巢、351年后齐威王称王;301年后魏国得到&ldo;委任状&rdo;,360年后魏惠王称王。
如今,属于称王&ldo;新生代&rdo;的齐、魏在徐州相互承认,让老资格的楚国情何以堪?楚国已经称王370年,谁站出来承认过?
几百年来,&ldo;痞子楚&rdo;饱受中原诸国的鄙视、歧视,怒不可遏的楚威王将楚国积蓄了几百年的怨气,一股脑地集中到了擅自&ldo;相王&rdo;的齐国和魏国身上。
除了楚国以外,还有一个国家对&ldo;徐州相王&rdo;表示强烈不满,它就是魏、齐共同的盟国‐‐赵国。
赵肃侯不高兴,不是像楚国那样,对两家相王不叫上自己而耿耿于怀,而是吃魏国的醋。
赵国虽然与魏国同属&ldo;三晋qq群&rdo;,但长期受到&ldo;群主&rdo;魏国的压制,一直想退群&ldo;单干&rdo;。但是,赵国实力不济,不得不与齐国结盟,找一个靠山。齐国乐于通过赵国结盟,瓦解&ldo;三晋同盟&rdo;,进一步孤立&ldo;群主&rdo;魏国。因此,从公元前356年平陆会盟以来,齐、赵两国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但是,齐国居然在徐州找&ldo;小三&rdo;,自视为齐国&ldo;正妻&rdo;的赵国当然要醋劲大发。
公元前333年,愤怒的楚国、吃醋的赵国不谋而合,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报复齐国,燕国也跟在赵国屁股后面打太平拳。面对两个方向的大军压境,还沉浸在欢乐气氛中的齐宣王感到有些吃不消了。
楚、赵联军在徐州大败齐军,以此表达对&ldo;徐州相王&rdo;的强烈不满。两国的战略意图已经达成,加上齐宣王派张丐成功说服鲁国保持中立,这场因&ldo;相王&rdo;引发的混战方才落下帷幕。
混战平息,心有余悸的齐宣王隐约悟到,魏惠王让出来的这个&ldo;群主&rdo;之位‐‐让天下诸侯趋之若鹜、垂涎三尺的&ldo;首席&rdo;,竟然是一盘&ldo;铁板烧&rdo;!自己能否坐得下去,就看屁股有多耐热了,至少魏惠王已经捂着烧焦的屁股,吧啦着腿悲惨地下台了!
齐宣王如何继魏惠王之后,在这块炙热的铁板上坐稳,那是以后的事。现在的问题是,从最初的繁荣昌盛,到如今的衰颓没落,作为&ldo;先进国家&rdo;的魏国,为什么会遭遇如此&ldo;冰火两重天&rdo;?从魏国的衰落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为了解开这些疑惑,我们有必要对魏国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它的第三任君主魏惠王,作一个回顾剖析和深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