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继续问道:“道理在哪里?又是什么地方不正确?”
滴答!
滴答!
汗水再度从刘伯温的头顶滴落,他回答道:“臣以为,过去之事,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言,说的是正确的。”
“夏商周到秦的转变,非常完美的印证了这句话。”
“然而,未来之事,却有一定的瑕疵。”
“新的生产力工具出现,势必带来社会的变革,从而导致经济基础的提高,再影响到上层建筑。”
“这一点乍一看没有错,但却有一个大问题。”
“周到秦,经历了春秋战国时代,是秦以坚兵利箭扫清六国,确定统治地位之后,才有了土地私有制。”
“如今我大明朝兵强马壮,正是强盛之时,若是能在新的生产力工具出现时将其掌握,那天下,就依旧是我大明的!”
要说这刘伯温还是会说话的。
朱元璋喜欢听什么,他很清楚。
这一番回答里,说不上滴水不漏吧,但至少让朱元璋听着没那么难受。
过去之事已成定局,从后来者的眼光来说,必然是正确的。
因为是先有结果,再有结论。
而未来之事尚未发生,至少以当前者的目光来说,一切皆有变数。
只可惜。
这未来之事只是对于朱元璋和刘伯温而言。
对于苏璟而言,那都是过去之事了。
当然,朱元璋和刘伯温并不知道。
听着刘伯温的回答,朱元璋微微点头道:“那么伯温你以为,大明如何才能掌握新的生产力工具呢?”
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朱元璋可谓是想尽办法。
刘伯温愣住了,但他的反应很快,当即说道:
“臣才疏学浅,或许陛下可以去请教苏璟。”
事实上,看完这份惊天动地的文字之后,刘伯温就已经猜到和苏璟脱不开关系了。
也只有苏璟才有这么大的胆子,动不动就说大明将亡。
刘伯温虽然提出了质疑,但也仅仅是针对朱元璋的问询做出的回答。
“难道就只有苏璟一人吗?”
朱元璋有些恼怒道:“朕麾下臣子能人无数,无一人比得上苏璟?”
刘伯温默然不语,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他知道这是朱元璋的气话。
要是真有人能比得上,朱元璋也犯不上如此生气了。
。。。。。。。。。。。
溧水县。
朱标又恢复了快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