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三幕结构开放结尾
这次魔改是给祥瑞捉刀,因此只需要搭出框架,其他的细节完全可以扔给祥瑞去填充。
于是陈一鸣按照以往的习惯,摊开一大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根90分钟的长轴。
还是经典的三幕式结构。
前15到20分钟是开头,交待主角,触发事件A铺垫性格,引出意难平的事件B和关键道具情书,然后再编一个合适的理由,把视角由当下踹到过去。
接下来45到55分钟,是事件B的发展,同时也是青春片的怀旧部分,直至事件B完结。
最后15到20分钟,主角回归现实,反转并与自己达成和解,电影结局。
首先要确定,选谁做主角。
小日子的《情书》选择的是女主视角。
中山美惠大美女一人分饰两角,在男女主同名梗之上,又设计了一层前后女主撞脸梗的俗套。
这个男女主设定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但是在青春片尚未烂大街的当下,还是颇具新鲜感的,要知道主流的女频小说网站里,写文的大大们还在耍天才基本法呢。
有道是小时学渣大时学霸,玩儿反差就要贯彻到底。
男人的互动就此展开,先打篮球再打人,打完说开铁哥们。
到了接亲环节,又不得不接受伴娘团的百般刁难。
令人意外的是,两个星期之后,男主居然接到了回信。
原版《情书》在这里带了些搞笑的悬疑,因此用的是打印信件,陈一鸣不打算节外生枝,直接安排女主手写。
男主从笔迹中很容易就辨别出来,写信的正是女主,她怎么会在当初的高中呢?
电影的结尾,陈一鸣当然不会像原版《情书》那样煞风景,偏要把男主搞死来玩儿物哀。
高二那年,男主跟随调动工作的父母转入二高,因为身高和成绩被安排坐在“差生专座”。
主线的学外语是陈一鸣特意保留的,灵感来自于原版的《情书》,不过陈一鸣做了本地化改编。
强调身高还有一层寓意,就是可以名正言顺地独享最后一排紧靠教室后门的“差生”专座,再额外营造一层学习不好的刻板印象。
实话实说,也就是这部电影比较古早,但凡往后推个10年,这个套路肯定要被长了见识的观众喷不真诚。
人物关系上,男配与女主是初中同学,男配考入市里最好的一高,女主中考发挥失常进了较差的二高,女配则是男配的亲妹妹。
陈一鸣没有做过详细的统计,印象里华国的青春片,绝大多数都从男主视角来展开叙事,女主视角的少之又少。
同时基于国内校园的常态,剧情发挥空间更大的必定是男生,厕所抽个烟啦,操场约个架啦,诸如此类的较为出格的行为,都相对容易安排。
一直没什么目标的男主由此有了奋斗的方向,他废寝忘食地苦学外语,只为了让外语考试的卷面成绩追上女主,让自己多几次与她交换卷子的机会。
女主以为与自己通信的是男主的女朋友,想通过自己更多地了解男友的少年时代,于是就搜肠刮肚地在记忆里定位两人数量不多的交集。
这样怀旧部分就呈现为两个视角的并行展开,同一场景男女主各有各的记忆,情感张力一下子就丰富起来,那种微妙的心灵触动,也更容易为观众所理解。
回忆部分陈一鸣只拉出了情感主线,内容的拆分与填充则通过男主与女主的往来通信。
而女主也在多次通信与回忆之后,对本已淡忘的那个同名男生有了更为清晰的心理拓印,在最后一封信里,她知道了一个隐藏在校园角落里的秘密,得知了一个男生真挚的心意。
接下来就是铺垫性格的事件A,引出剧情线索情书,以及带出后续的记忆回溯。
至此开头15到20分钟的铺垫部分结束,正式进入记忆回溯部分。
这也是多年以后男主事业有成的缘起。
原版《情书》的回忆部分设定为国中,因此男女主角都要安排一个学生版演员,魔改版《情书》直接从高中开始,这样就可以一套阵容从头演到尾。
因此,魔改版的华国《情书》,还是选择男主视角更为合适。
男主知道女主的身份,因此一直在旁敲侧击地确认一件事,那就是高中时的女主,对他究竟抱以何种印象。
倒不是因为《木兰》而刻意避让女性题材,陈一鸣的考虑在于,华国的年轻人,更习惯情窦初开少年与儿时白月光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