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国太子周诚光学着自己父皇大顺帝的习惯问道:"对于这两名候选人,大家都有什么意见?”
这两名官员对于朝廷重臣来说都不怎么熟悉。
于是只有吏部的左侍郎马民回了一句:"依臣看,广东布政司自己推荐上来的这个惠州府的蔡知府就挺合适的。
这个惠州蔡知府在广东工作多年,对广东布政司的情况相当了解。
并且熟悉广东省的政务,做官处事能力也很强,所以正合适广东布政司的左参议一职。”
马明的这个理由很合理,张伟正想着怎么反驳马明,把刑部的刘远推出来。
此时吏部右侍郎洪涛开口道:"太子殿下,臣以为第二名候选人刑部的江西清吏司郎中刘远也挺合适的。
刘远在行部工作了近20多年,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在刑部江西清吏司的任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业绩。
现在是时候让他外放升一升品级了。
并且臣看了一下惠州蔡知府他的履历,他一直就是广东本地人,在广东本地为官也有将近三十年了。
按照本朝的惯例,他要升职也应该调任异地为官了。“
张伟心里想一想,看样子刘远疏通好的关系就是洪涛了,别说,这洪涛做事还是挺给力的。
于是张伟开口帮刘远说了一句:"殿下,臣当年在刑部为员外郎时,这刘远已经是臣的上司郎中了。
臣对刘远的能力和人品还是相当了解,臣觉得可以给刘远一次机会,让他担任一省的参议或参政。”
此时,马民不甘心的说道:“洪侍郎此言差矣,我大夏虽然有回避本省为官的制度。
此项制度只针对布政使最多加上布政司的左参政。
现在要论到一个省的参议头上去呢,这未免是把回避制度太滥用了。"
这一点其实两方说的都有道理,只怪大夏律法中的这一点条例太模糊了,它定义的是本省的高官一般不能由本省人出任。
这个高官的范围怎么定义?
可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方法。
特别是参议这个官员,在大夏朝来说,还是一个新设置不久的官职。
它到底算不算高官?可能还没有明确的明确的定义
马民顿了一下,看着张伟,然后想了想,还是换了语调说:”至于张侍郎讲的刘运,此人可以升职,臣不反对。
只是臣以为不一定要放到广东去任职。”
笑话,不去广东,难道其他地方就有位置?
所以这一时间张伟分不清到底马民是不是要给自己面子,还是想戏耍一下自己?
张伟开口问道:"以马阁老的意思,这刘远不去广东任参议,还可以去哪里呢?”
马明不假思索道:”按照目前规划,朝廷准备把云南和四川的一部分规划出来,成立单独贵州行省。
到时候,贵州行省会出现很多职位,不妨让刘远去贵州担任参议,甚至参政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