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没想好道中人
导演的想法,跟我陈一鸣有什么关系?
好吧,这只是陈一鸣内心的吐槽,以此舒缓一下急迫的心情。
他怎么可能不着急呢?
导演没想好就让演员一遍遍地自己演,直到演出接近自己内心感觉的效果?
汪嘉伟这么干可以毫无心理负担,陈一鸣可不行,至少现在的陈一鸣还不行。
事实上,在前几场重头戏拍完之后,他就察觉到了电影现实走向与自己内心想象的分歧。
尽管在开拍前,他已经与主创进行过多次沟通,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达成共识。
但是摄影机一开动,剧组一运转起来,产出的素材就不再由他掌控,而是不可避免地有了“自己的灵魂”。
也许是脱胎于欧战的《1917》本质上就不适合反映半岛战争,也许是反战主题与华国人对战争的底层认知格格不入,也许是军人背景的演员终究无法脱离自身三观的潜移默化。
总之《1951》拍摄近半,陈一鸣在大脑里主观拼接出来的成品,跟自己最初的设想已经大不一样,跟原版的《1917》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陈一鸣追问,“你师傅帮你设计过这场戏怎么演了,对吗?”
不过前世的陈一鸣有一个优点,足以让今生的陈一鸣受益终生,那就是他不要脸。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陈一鸣的心目中,这些形象与李玉成的剧中同位体石磊一样重要。
陈一鸣看向闷头苦思的刘东君,因为是带妆彩排,因此他身上披挂整齐,零零碎碎的东西一样不少。
所以他一脸诚恳地向林萧和桑平讨教,“桑老师,林哥,你们觉得这场戏应该表达些什么?”
跑过来的小刘同学一头一脸的汗,横贯鼻梁的是一条明显的黑色印迹,湿毛巾带着土绑在脸上,干了又湿湿了又干,都起檩子了。
让刘东君坐下,又扔给他一瓶水,陈一鸣等他喘匀了气才开口问道,“木头,伱演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看着还真不像是反问和嘲讽,难道是真心问我们的?
左侧腰后是李明亮递给他的水壶,现在上面有几个明显的窟窿。
一方面是演技调教方法的缺失,比如老张的那些神联想,就不是他可以张嘴就来的。
结果作为主笔的陈一鸣,却陷入迷茫了。
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艺术直觉缺乏自信,不具备作者型导演根深蒂固的艺术偏执。
他笔下的主人公应该怎么往下走?他不知道!
或者说,他不确定自己这个导演,是应该强硬地贯彻一己之见,像之前几场戏那样事无巨细,还是应该听从段一宁的意见,放任刘东君“自由创作”。